罕见病例飞蚊症状竟真的是ldquo飞

编者按

玻璃体浑浊俗称“飞蚊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为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今天惟视诊室来了一位既往因眼前飘黑影,查体玻璃体浑浊的患者,她的真正病因是什么?

病例回顾:单眼视网膜色素异常

患者为50岁白人女性,高度近视(右眼-7.00DS,左眼-6.75DS),主诉左眼进行性视力下降,13周前因左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术。否认既往其他眼部病史,年因甲状腺恶性肿物行手术切除。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左眼20/40+2。裂隙灯检查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底未见玻璃体浑浊和浮游细胞。

左眼眼底彩照:视网膜包括黄斑区可见RPE色素积聚呈线性排列,局部色素沉着似乎按照脉络膜血管走行;下方血管弓附近可见一局部RPE色素沉着区伴有周围网膜下出血;颞下方可见陈旧激光斑(图1)。右眼未见异常。

图1

左眼眼底自发荧光:显示线性色素沉着处的斑片状高荧光伴低荧光(图2)。

图2

左眼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自早期开始持续到晚期,线性色素沉着处荧光着染,视盘未见荧光渗漏(图3)。

图3

左眼OCT:可见与眼底像对应的色素沉着处,椭圆体带和RPE层的结构紊乱(图4)。

图4

左眼OCT:下方血管弓附近的病灶OCT上可见局灶性RPE隆起及其周围的网膜下稍低反射信号(图5)。

图5

来我院就诊1、4个月后进行随访检查,患者眼底和视力均稳定,左眼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前膜,中心凹变钝,椭圆体带和RPE结构紊乱(图6)。期间患者行全视野电生理检查,发现明、暗适应均有异常。

图6

外院资料回顾:患者眼部手术前2天,于外院初诊时患者主诉左眼前飘黑影,当时的眼底像较模糊(图7),可见一团玻璃体积血覆盖在视盘上方,未见色素性病变。之后患者左眼视力下降到指数,左眼玻璃体腔可见弥漫浮血,眼底模糊不清。因此患者于球后麻醉下行左眼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发现颞下方视网膜裂孔行激光封闭,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头孢唑啉。术后3周才首次在眼底像上发现了上述色素沉着,当时左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20/。

图7

病例有点长,咱们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术前2日(外院):患者左眼有飞蚊症状,眼底照相模糊,显示视盘上方玻璃体积血,未见视网膜色素改变。随后经视网膜专家检查,发现弥漫性玻璃体腔积血,眼底窥不清,此时患者视力为手动。鉴此考虑行玻切手术。

术中(外院):球后麻醉下行23G玻切术,术中颞下方视网膜见一裂孔,采取眼内激光封闭。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与头孢唑啉。

术后3周(外院):首次发现视网膜色素异常,此时视力为20/。

术后13周:来我院就诊,检查了眼底彩照、自发荧光、荧光素血管造影与OCT,见明显色素异常。同时下方血管弓附近可见一局部RPE色素沉着区伴有周围网膜下出血。

来我院就诊后1月、4月随访观察:视力稳定,RPE异常与前相似。周围积血吸收后,下方血管弓处RPE隆起更明显。期间行全视野电生理检查,发现明、暗适应均有异常。

思考:

单眼视网膜色素异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方血管弓处病灶到底是什么?

解题关键——就在检查图上!

大家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所有检查图都可以在中心凹下方发现纵横交错的线性病灶,即使是术前的眼底彩照也能隐约看到。(不信可以倒回去再看一下~)

这些纵横交错的线性病灶,包括明显的色素异常,到底是哪种眼病的典型特征呢?——答案是:眼蝇蛆病!

眼蝇蛆病是由各种蝇的幼虫侵袭人眼所致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鹿皮蝇(Hypoderma)和黄蝇(Cuterebra)。该病分为外部眼蝇蛆病和眼内眼蝇蛆病。外部眼蝇蛆病是指结膜、角膜等结构的侵染,眼内眼蝇蛆病是指蛆的眼内渗透,包括前部和后部眼内眼蝇蛆病。前部眼内眼蝇蛆病主要表现为前葡萄膜炎。后部眼内眼蝇蛆病的临床特征是色素沉着和萎缩的RPE束呈纵横交错的线状病灶,并伴有出血、纤维血管增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甚至纤维血管瘢痕。患者的症状有红眼、视力下降、飞蚊症、眼痛和出现盲点。

图片来自RetinaImageBank

病例猜想:

从头到尾都没看到蝇蛆的影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初,可能是由成年蝇在眼球附近产下的卵孵化成蛆(幼虫),通过巩膜和脉络膜钻进视网膜下腔。

蛆在视网膜下腔的游走引起交错的线状色素沉着,而此时,患者并无症状。

当蛆通过视网膜裂孔(术中发现的那个裂孔)钻到玻璃体腔,此时患者出现了“飞蚊症”一样的眼前飘黑影的症状(患者主诉)。

              

钻到玻璃体腔后,蛆撞到了视盘,引起了出血(对应术前检查的视盘旁积血)。

玻切术中,术者并未发现蛆的影子,此时它可能“埋伏”在虹膜、玻璃体前等腔隙。

最后蛆可能在下方血管弓处(我院检查时才发现的病灶)钻出了眼球,引起视网膜下出血及色素反应。所以当在患者身上观察到典型的色素性病灶而没有发现蛆时,蛆很可能已经离开眼内。

结语:

当然上述仅是基于专家的设想,是否真的有“蛆”以及“蛆的活动足迹”是否如此呢?留言区说一下你的看法吧!

▼下载原文,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dzz/92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