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视网膜大动脉瘤

北京儿童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yc/
病例作者王月麟博士,医院。病例介绍

病例概述

女,65岁主诉: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既往史:高血压2年

专科检查

01眼底照相(OS)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04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前节无明显异常左眼颞下视网膜动脉局部膨大,伴视网膜前出血及5PD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累及黄斑区。02多光谱照相(OS)

左眼颞下视网膜动脉局部扩张,伴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

03FFAICGA(OS)

(左图)FFA早期(0’57’)可见左眼颞下动脉局部扩张,呈强荧光(动脉瘤),伴荧光遮蔽。黄斑区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

(右图)ICGA早期(0’57’’)可见颞下动脉局部扩张(动脉瘤),伴有周围低荧光(出血)。

(左图)FFA晚期(15’21’’)可见背景荧光增强,左眼颞下动脉点状强荧光,未见明显渗漏。

(右图)ICGA晚期(15’21’’)可见左眼颞下局灶高荧光,未见明显渗漏。

04SS-OCT左眼颞下视网膜增厚,视网膜动脉扩张,可见稍高反射的瘤壁和内部不均质反射的瘤体,伴下方伪影及视网膜下高反射(出血)。05SS-OCTA

EnfaceOCTA显示视网膜浅层血管,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局部扩张,伴信号遮蔽(出血)。B-scan可见大动脉瘤体内血流信号。

治疗经过

患者经过1次左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激光光凝治疗后4个月,视力提高至0.15。

眼底彩照显示左眼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

(左上图)EnfaceOCTA可见视网膜动脉无明显扩张。

(右上图及B-Scan图)OCT示视网膜出血吸收,瘤体瘢痕化。

病例诊断

左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鉴别诊断

Coats’病,Eales病,IRVAN(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大动脉瘤和视神经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

病例小结

扫频源OCTA检查中,无创的血流成像不仅展现了更细致的血管信息,同时可以清晰地观察病灶的断面结构,EnfaceOCTA、Bscan以及Bscan上的血流信号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准确地对病灶进行观察分析。影像显示了该患者左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瘤体,特别是该患者视网膜伴有出血,故FFA、ICGA、OCT和OCTA检查相互补充,有助于医生对该病的诊断。此外,使用激光光凝治疗后,大动脉瘤局部瘢痕化,出血吸收,患者视力得以提高,在彩照、OCT及OCTA上均可观察到治疗前后的变化。

视网膜大动脉瘤

视网膜大动脉瘤指的是位于视网膜动脉第3分支之前的动脉局限性梭形或囊样扩张。常合并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和黄斑水肿。其患病率为0.01%~0.07%,大部分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女性占多数;高血压是常见危险因素。

本病的临床特征:

①散瞳后可观察到大动脉瘤瘤体呈圆形或梭形,直径-微米不等。早期瘤体呈红色,随后纤维化或玻璃体样变,呈黄色或黄白色;

②常伴有出血:可位于视网膜下、视网膜内、视网膜前或玻璃体积血;

③瘤体周围可伴有黄白色硬性渗出;

④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可显示视网膜大动脉瘤早期瘤体局部强荧光,周围有视网膜出血的所致的荧光遮蔽。

⑤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可以更好地穿透稠密出血显示病变结构,且渗漏比FFA少。

主要治疗方式:

观察,或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等。

OCT典型表现:

①在无明显出血信号干扰时,可观察到血管膨大的瘤体,可见圆形、增厚、有高反射信号囊壁伴内部中、低反射信号的囊腔;

②常伴有视网膜增厚、视网膜出血及黄斑水肿等。

王月麟博士医院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目前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hl/11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