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用药。证是用药的重要依据。什么是证?
一、“证”、“病”、“症”的概念
病----如:感冒、痢疾、麻疹、哮喘、中风,或者西医所说的胃炎、结肠炎、肺炎等等。有特定的病因和发病形式的一种完整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腰酸等。
证----即证型,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按中医术语总结的名称。包括疾病的原因(风寒、风热、血瘀、痰湿);部位(表、里、某脏腑、某经络);性质(寒、热、虚、实)。
证型就是疾病过程中身体所处的机能状态,中医将各种不同的状态称之为证。
二、病与证的关系
现代中医会首先用胃镜、肠镜、B超、CT、化验等等方法,诊断是什么疾病,这是西医的病名。然后再通过望、闻、问、切,辨别是属于中医什么证型。例如:不同的胃脘痛患者,胃镜结果都可以是浅表胃炎,根据有无热象、有无疼痛、有无胀气等等症状,中医辨证可为胃热炽盛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气上逆证等等。证不一样所用的中药处方是不同的。
再如咳嗽,X片提示是支气管炎,按中医辨证,每个病人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如有痰无痰,是寒是热,有无虚损、有无感冒等等,可以分成不同的证型,如:痰热壅肺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热犯肺证、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等等。虚实不同,寒热不同,处方也完全不同。
西医是辨病治疗,中医是辨证施治。
三、中药与辨证
辨证之后,根据证型选择最恰当的中药组成处方才能收到最好的疗效。
中药治病的理论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每味药在机体不同的机能状态下(不同的证型),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使用中药应该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但是不应该不经辨证完全按药理结果施药。
依据药理研究结果,某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某种疾病,但按中医理论却行不通,这种事常常会遇到。如果仅根据药理实验的结果,按使用西药的方法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将会违背中医治疗原则。下面列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抗炎抗菌如感染、痈疮、发热等等,中医辨证可属于热毒证,按西医检查热毒证多数有感染灶。属寒凉的清热类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银花等等,用于治疗热毒证有很好的效果。药理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推论这是能治热毒证的主要机理。而其它研究表明,药性属于温热的人参、黄芪、淫羊藿、补骨脂、白术等等,在药理实验中显示也能抗炎抗菌,按“道理”也能治疗热毒证,从药理上讲并无错误。但是临床上如将这些温热药用于热毒证,犹如火上浇油,会加重病情,这是每一个中医师都懂得的常识。这说明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并不是都能用于热毒证,使用中药需要中医辨证。
2免疫能力免疫是西药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能提高免疫力的中药有上百种,按中药理论其性味、功效、寒热相差甚远。如清热药白花蛇舌草抗感染作用很好,常用于热毒证。药理实验发现,该药对致病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中药能明显提高免疫力,推论其清热抗感染疗效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力来实现的。然而鹿茸、人参、巴戟等等几十种温补药也能明显提高免疫力,这些药却不能用于热毒证患者。
3血压能扩张外周血管,就有降压作用,这是西医的理论。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到很多中药能扩张外周血管,这类药在寒热、补泻上有很大差别。如温补药黄芪,药理实验证明能扩张外周血管,可以使实验动物血压下降。但黄芪不能泛用于治疗所有的高血压患者。临床上高血压病人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型,少数为虚寒证。临床上黄芪对阳热证型高血压患者不能使用,而虚寒证患者用之则疗效很好。
传统的中药理论的性味、归经、功效、宜忌等等内容,都是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其对象是各种证型的患者,其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施用中药的依据是中医证型。
再如验方,验方之优点不可忽视,严谨的组方,恰当的配伍,由于患某些病者多数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证型多相似,故用某方治愈率较大。但不可认为能包治一种病,更不能硬套西医病名而使用。持验方通治百病者是未掌握中医辨证之大法,最好的疗效需要通过中医辨证。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hl/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