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检影在现代验光领域的重要地位
浅谈检影在现代验光领域的重要地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创新,很多仪器设备也在逐步的更新换代,转而代之的是更为方便、快捷、简易的人工智能设备。然而在视光学领域的检影操作却是无法替代的传统技术。检影以其客观精确的度数检测、验光过程中的种种优势和在顾客心中的高度信任度等因素奠定了它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眼镜店专业验光师和顾客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检影在现代验光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多种原因。在视光学界不断发展的今天,从检影验光到电脑验光的一个跨越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检影验光是否已经被淘汰?在以往,电脑验光仪还没诞生前,从事验光的人们都使用检影进行验光度数(轴位)的客观的初步判定,然后再在这基础上进行主观的插片调试和空间试带。这样就对检影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一旦掌握熟练的检影技术,就意味着不会有屈光不正的过矫和欠矫(配镜处方最终是根据配镜者的实际佩带后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整的),从而限定了屈光不正度数的上下波动范围,同时可使近视眼或远视眼在检影验光后可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插片验光,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得验光结果。但随着先进便捷的验光设备进入视光领域,电脑验光仪成了各大眼镜店的必备验光仪器,而检影却越来越少见。经调查发现,上海知名的几大眼镜店都保持着检影验光的传统,例如红星,吴良材等百年老店;而一些外国品牌的眼镜店则更推崇先进的综合验光仪的操作,例如巴黎三城等。1.检影操作在专业人事眼中的地位1.1检影验光与电脑验光仪的比较电脑验光仪是快捷,简单操作,但毕竟是程序化的设备,有故障和出错的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正是这样的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使验光过程变得复杂,验光结果不可确定,从而影响了验光的速度和质量。这样的事例的确发生在各个眼镜店,概率的大小以仪器的新旧程度和仪器操作的方式以及顾客的配合程度有关。众所周知,仪器长时间使用而得不到较好的维修和护理就容易使机器老化,迟钝,从而影响验光结果,但这时验光师却不一定能知道这是个错误的结果;而由于电脑验光操作时的不准确或顾客的不配合,则也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而这个情况验光师也不一定能得知。如果百分百的相信和依赖电脑验光,将会使验光失去意义。检影验光则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检影是通过验光师用检影镜对顾客的瞳孔内进行照射,利用光学原理将光带(点)中和至不动,同时也可获得较为精确的散光轴位。这样度数被精确矫正,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大幅度的出错(检影操作水平熟练的情况下),检影插片结果可直接用于人工插片调试,快捷、准确。1.2检影验光的较电脑验光仪的优势通过向视光专业人员的请教,得出检影验光的以下几个优势:1.2.1检影验光可避免屈光不正性的过矫和欠矫由于检影是通过光学原理进行的操作,是较为恒定的方式。光带(点)中和了,就是完全矫正了,不会有屈光不正性的过矫和欠矫,这是客观事实。1.2.2检影验光可以为特殊人群进行精确度数的初步判定对于语言交流有障碍或表达不清的人,检影是最好的操作方式。不用交流,就可以获得精确的矫正度数。特别适用于幼小的孩童,智障人士或外国语言者。1.2.3检影验光可以避免调节的干扰对于电脑验光很大程度上也有由于顾客眼睛调节力强所导致的验光度数过深。实例,青少年儿童,晶状体调节功能强,电脑验光度-5.00D,根据电脑验光结果进行插片,肯定是-3.00D为第一试镜片,而在不断往上加度数的过程中,顾客只会感到越来越亮,清晰度无提高。经过反复比较看红绿视标后,最终验光结果为-1.50D。验光速度明显减慢,顾客也有意见,不断的比较使眼睛视疲劳,影响验光最终结果。如果用检影进行验光(-2.00D的人工近视),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光带(点)是顺动,说明是小于-2.00D的近视。特别是远视眼,眼睛的调节能力特别强,通过简单的插片比较并不能获得正确的矫正光度,晶状体的调节使顾客可在+0.50D~+0.75D内没有明显的清晰度变化。但用检影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眼睛调节力的大小可以忽略。1.2.4检影验光后的插片结果可直接提供雾视环节由于检影的不同距离会产生一定的人工近视,-1.50D~-2.00D左右,而这度数就是雾视要减的光度。例如检影插片-1.50D,减去67cm的检影距离(-1.50D),顾客的客观度数是-3.00D,那么-1.50D正好是雾视的度数,在结束检影验光后,眼睛就直接处于雾视放松状态,省了雾视光度的换算和雾视的时间(特别是远视眼)。
1.2.5检影验光可以初步判断眼睛某些疾病状况特别是白内障,由于晶状体的浑浊,光带(点)在暗室环境下可以明显得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可以提醒顾客早期预防治疗,同时对验光时矫正不上去的状况找到原因。实例,验光师通过检影验光时,发现顾客眼底映光颜色不正常(非咸蛋黄),嘱顾客进早就医,结果顾客被确诊为视网膜脱离,同时及时得到治疗。检影的优点虽然很多,但在电脑验光结果较为准确的情况下,的确是检影速度要略微慢于电脑验光,所以,还是要提倡电脑验光和检影相结合的验光程序。通过调查发现,检影验光不被普遍使用的原因也有以下几种:(1)环境的限制:检影的操作环境是很讲究,需要暗室,一些眼镜店由于空间有限,则省略了检影验光。(2)水平的技术要求高:检影的操作是验光过程中非常注重技术的一项,所以对验光师的操作水平要求高,检影技术不熟练,检影也将是徒劳而虚设的。(3)眼睛极度对强光过敏者不适用:由于检影要使光线通过瞳孔,强光长时间照射下会引起眼睛不适或流泪,造成顾客不能很好的配合,影响检影结果。尽管如此,检影的使用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专业的视光从业人员来说,还是要很好的掌握检影的操作和使用,将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同步使用,做到验光时心中有数。2.检影操作在顾客心中的地位2.1顾客对检影操作的了解度顾客对检影操作的了解度也是获悉检影在验光过程中的地位的一个方面。通过在红星淮海总店验光顾客(位)的抽样调查,获得以下数据:图1以上图表所示:有11%的很了解检影,有42%的人对检影稍微了解,34%的人听说过检影,只有13%的人从没听说过。根据以调查我们不得不觉得有必要在与顾客的验光过程中使用检影验光且通过与顾客的交流使之认识检影验光的重要性!2.2顾客对检影操作的信任度顾客对检影操作的信任度也是了解检影在验光过程中的地位的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对检影操作熟悉的验光顾客的调查发现,顾客来大的店家验光主要是因为大店验光专业,而相对大型眼镜店来说,这“专业验光”就突出在检影验光的这一步骤上,同时顾客对有一定验光经验的师傅也相对信任,这也体现了顾客在了解检影操作的高技术性后,对检影操作有相当经验的师傅的高度信任。因此,对于每一个被检者来说,无论我门采用什么样的验光步骤,用检影法进行客观鉴定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检影较电脑验光仪有着多种优势,同时在相当一部分被验光者心中也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因此检影技术在当代验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验光学中不可忽略的技术。它的操作再结合先进的验光设备,就能提供给验光者更精确、快捷的验光结果。作为视光学工作的从事者,在接受先进验光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检影的操作水平,更好的为顾客、病患提供优质的验光。
浅谈检影验光印娟
泰兴张勤眼科专科门诊部
检影是一种他觉法测量眼屈光状态的方法,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真谛。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检影法又称视网膜检影法。此种检查方法,工具简单,价格便宜,检查结果也不依靠被检者的主观状态,无论被检者是儿童或智力低下者,或对主观分辨不很确切者,此法均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检影验光;静态检影;动态检影
1.检影验光概述
检影验光全称为视网膜检影法,是一种客观验光方法。是由William于年于偶然间所发现。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眼时发现一个特殊运动的反光。直到年才由Cuignet应用于临床。年Smith建议用检影这个名词。视网膜检影法这个词是由Parent于年所提出。检影是一种他觉法测量眼屈光状态的方法。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真谛。在现代验光技术中,检影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
检影法是用检影镜将一束光线投射到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视网膜,再由视网膜的反射光抵达检影镜,穿过检影镜窥孔(简称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这视网膜反射光即“红光反射”,是检影分析的主要依据。患者屈光状态不同,其由红光反射而形成的顺动、逆动也不同。验光师分析这不同的影动,在标准镜片箱中取出相应镜片来消解影动,直到找到中和点。用来找到中和点的标准镜片与患者的屈光状态密切相关。检影法又称视网膜检影法,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检影镜有两类:点状光检影镜和带状光检影镜。
2.检影前准备
①验光员必须是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已全矫。②检影需在暗室中进行。③检影距离固定(1米,0.67米,0.5米)。④患者14岁以下应麻痹睫状肌,14岁以上要注视5米视标,松弛眼调节。⑤正确调整试镜架或综合验光仪的PD,前倾角和后顶距。
3.静态检影
3.1规则散光的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在散瞳麻痹睫状肌或不散瞳眼放松调节下检影验光。检影要在光较暗的验光室中进行。散瞳检影,瞳孔较大,影动往往不易中和。瞳孔的中央部己中和,而周边部分在逆动。这是因为眼的球面象差所致。验光师在检影时要专注瞳孔区中央部的影动,忽视周边部的光影移动。这在模拟眼上训练时,用不同大小的瞳孔做比较。临床上大多是小瞳检影。要防止调节对检影准确性的影响。松弛调节的方法,除了令患者注视远处视标外,还要使患者在整过验光过程中保持松弛状态。如:座椅要舒适,坐姿端正松弛,心情轻松愉快等。屈光系统如有混浊,白内障、角膜云翳、斑翳、玻璃体混浊等,检影时光影受阻挡而变暗,或部分暗影。要配合裂隙灯显微镜做眼前节检查。
静态检影技术,是建立在模擬眼检影基础之上。为了概括临床各种影动状况,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一青少年患者,主诉:远视力不好,看近无影响。
电脑验光仪测试:右-3.00DS;左-2.50DS。
检影:验光师右手持检影镜,面对患者而坐,相距一米。调整患者座椅。令患者双眼张开,注视平面镜反射5米远0.1视标。摇动检影镜沿垂直、水平、45、子午线检查。发现影动是逆动,且速度快、光亮、圆。
判断:①用负球镜消解;②根据影动要素特征,光度较低。
消解:第一片消解镜片用-0.50DS。再检影,影动仍是逆动,亮、快、园。第二片用-1.50DS,仍逆、亮、快、园。第三片-2.00DS,发现己变成顺动。退回到-1.75DS是中和点。验光师再用左手持检影镜,检查患者左眼。方法同右眼检影。左消解至中和点镜片是-1.50DS。
计算:右-1.75+(-1.00)=-2.75DS左-1.50+(-1.00)=-2.50DS
用此光度进入主觉验光阶段。
案例2:大学教师,年龄48岁。近来阅读困难,看电视字幕也不甚清楚。买成品老花镜,总不滿意。欲验光配镜。
电脑验光仪测:右-0.50DS/-1.00DC×左-0.50DS/-1.00DC×
检影:令患者双眼睁开,注视5米远视标。验光师摇动检影镜先查右眼。影动特征:水平顺动,垂直中和;亮、快、宽。
判断:①根据垂直影动不动,水平顺动证明有散光。②根据垂直摇动检影镜是中和点,判断散光轴在90。③根据影动特征,判断光度低。用正柱镜消解。
消解:第一片镜片+0.50DC×90。摇动检影镜,在水平子午线上仍有顺动,且映光亮影动速度快。
再次判断:仍有散光,应再增添轴90的正柱镜消解。
再消解:第二片+0.75DC×90
第三片+1.00DC×90。垂直、水平均到中和点。
跨骑法验证:45、摇动检影镜均呈中和态。检影结束。
计算:+1.00DC×90+(-1.00DS)=-1.00DC×
进入主觉验光阶段。
3.2不规则散光的检影
在模拟眼上练习检影,不常见不规则散光。而在实践上会发现不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无法消解至中和点。初学者在临床上发现不规则散光,要仔细揣摩体会。尽可能消解至接近中和,配合主觉验光,得到较好的、较舒适的视力。
4.动态检影
上面介绍的各种检影技术都属于静态检影。是在患眼调节松弛下,检影的屈光度。但眼不但要看远,而且还要看中距离近距离。需要在动态下(调节下)进行检影。这就是动态检影。动态检影是在静态检影的基础上操作。在检影镜上加一卡片,上写一些较小文字或符号。在检影时,患眼注视这些小文字,保持双眼的集合和调节状态。常用动态检影法检查眼调节滞后或调节超前。也可检查眼的调节幅度。吴爕灿先生研究出还可做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检查。
4.1检查调节滞后或超前。静态检影消解镜片加双眼前,如果综合验光仪验光,去除R键;试镜架验光加-1.00DS。检影镜距患眼33CM,令被检者两眼注视检影镜上小文字。摇动检影镜。如果影动呈中和态,说明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有逆幼,应是调节超前;有顺动,是调节滞后。加正球消解。正常调节滞后在+0.5到+0.75D。大于此数,会形成阅读困难。调节超前也会出现视疲劳。在综合验光仪上动态检影。可将近读卡移至患眼前33CM,普通检影镜检影,顺动为调节滞后,检影镜后退,直到中和,患眼到中和处距离(米)的倒数-3.00D为调节滞后量。逆动,检影镜前移检影,直至中和。患眼到中和距离倒数-3.00D,即为调节超前量。
4.2调节幅度测定。距患眼33CM,检影,逐渐前移,到中和,患眼至检影镜距离(米)的倒数,即为调节幅度。如检影镜移至眼前20CM处中和,调节幅度:1/0.2=+5.00D。检影顺动,逐渐后移直至中和。距离倒数为调节幅度。如:后退至1米中和。则调节幅度为+1.00D。
4.3区别真假近视。吴爕灿教授首创。选青少年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者。两眼前置+2.25DS,在33CM处摇动检影镜。逆动是真性近视;顺动为假性近视。其正确率高达90%以上。
5.结论
检影较电脑验光仪有着多种优势,同时在相当一部分被验光者心中也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因此检影技术在当代验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验光学中不可忽略的技术。它的操作再结合先进的验光设备,就能提供给验光者更精确、快捷的验光结果。作为视光学工作的从事者,在接受先进验光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检影的操作水平,更好的为顾客、病患提供优质的验光。
参考文献:
[1]瞿佳主编.视光学理论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
[2]刘晓玲主编.验光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散光的带状光检影验光
选自:《眼屈光专辑》 作者:王永令
(一)散光检影原则:
1.利用顺动光带来确定轴位,因为顺动光带有明显的边界。而逆动光带无明显的边界。
2中和互成直角二经线光带时一般可采用球镜片。不采采用圆柱镜片。因为圆柱镜片若错置轴位可人为地改变散光的轴位及度数,引起差错。
(二)操作步骤:
1.初步找出二主经线:
大拇指将套管置于最高位进行平面镜检影。食指徐徐旋转灯座管.先比较90°及°经线上瞳孔内光带特徵,然后比较45°及°上光带持徵,一般能发现有差别,并能初步找出二主经线的地位。当皮肤上光带位子主量线对,瞳孔内光带显得与皮肤光带平行而较狭。
2.以球镜片中和一主经线上的顺动或逆动光带,而使另一主经线上出现顺动光带;
凡属复式远视散光,见二主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应先中和度数较低的顺动光带,即较亮、快、宽的顺动光带,而另一主经线上仍出现顺动光带。凡属复式近视散光,见二主经线上逆动光带有差别,应以凹球镜片先中和度数较高的逆动光带,即较暗、慢、狭的逆动光带,而使另~主经线上度数较低的逆动光带由于过度中和而转变为顺动光带。凡属混合散光,应分别以凸球镜片中和一主经线上的顺动光带,以凹球镜中和另一主经线上的逆动光带。
将上述各类散光镜架上的球镜度数减+1.00S即受检眼应戴眼镜中球镜的度数。
3.利用顺动光带精确地测定散光的轴位:
这是带状光检影的主要特点。各种类型的散光均可利用顺动光带进行轴位测定。操作方法有下列三种:
(1)常规法:使用于散光度数在+0.75C~+1.OOC(圆柱镜)者。
设受检眼属复式远视散光,水平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光带。为了精确测定散光的轴位.将套管置于最高位.光带置于垂直位90°经线上,食指稍稍旋动灯座管,由小孔观察瞳孔内顺动光带(图三)。发现在90°处显得最狭而亮,与皮肤上光带并行。置在85°或95°时立刻出现三种现象即(1)与皮肤上光带不并行,(2)变宽(3)边界变模糊,从而确定轴位在90°而非85°或95°。
(2)增效法(Enhancement):适用于散光度数在+1.00以上者。
设受检跟水平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光带,其特徵为暗、慢、边界模糊,说明属高度散光大拇指宜将套管慢慢下移,使瞳孔内垂直光带变狭、变亮。下移程度以瞳孔内光带显得最狭、最亮为准。此时大拇指固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食指稍稍旋转灯座管,使光带偏向85°及95°,进行散光轴位测定,此法称“增效法”。
(3)前倾后退法(Approachingandreceding):适用于散光度数0.75C者。
设受检眼水平向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动光带,特徵为宽、亮、快,几乎充满瞳孔领域,边界不够清楚,不利于测定散光轴位,若将推板下移,并不能使光带变狭。此时检影者身体逐渐前倾,缩短与受检眼间距离,能使各经线上光带变狭,容易显示出散光轴位的边界。食指稍稍旋转灯座管,使光带偏向85°及95°进行散光轴位测定。然后检影者身体逐渐后退,见各经线上的顺动光带逐渐变宽,水平向光带首先充满瞳孔领域达中和点。再次说明有轻度远视散光,轴位在垂直位。这样利用检影者前倾后退米鉴定轻度散光的存在及其轴位的方法称“前倾后退法”。
4.以凸球镜片来测定散光度数:
套管置于最高位。皮肤上光带置于散光轴位的经线上,以凸球镜片放在镜架上单独中和此经线上的顺动光带,将镜架上所得的度数减去镜架上一主经线的度数即柱镜的度数。
兹举例说明各步骤:
例1复式远视散光:设检眼应戴眼镜为+1.00S⌒+1.00C×85°。操作时套管居最高位,检影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垂直光带较暗、慢、狭,水平光带较亮、快、宽,估计主经线在垂直及水平位。待+2.00S置于镜架后,见水平经线上顺动光带已中和.垂直经线上仍有顺动光带。于是食指置光带于垂直位,稍向二侧旋转,发现光带置于85°时瞳孔内光带显得最狭、最亮.与皮肤上光带完全并行。光带置于80°及90°时,见瞳孔内光带变宽。边界模糊且与皮肤上光带不蓝行。于是光带置85°上,增加凸球镜度数单独中和85°上的顺动光带。得+3.00S。散光度数应为+3.00S减+2.00S=+1.00S。受检眼应戴+1.00S⌒+1.00C×85°。
例2复式远视高度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1.00⌒+2.50C×93°。操作时套管居最高位。检影时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垂直光带显得较暗、慢、边界不清,水平光带较宽、亮、快.估计主经线在垂直及水平位,待+2.00S减+1.00=+1.00S。此时垂直向仍有顺动光带.显得较暗、慢、边界不够清晰,不利于测定轴位。于是大拇指将套管稍向下移,直至瞳孔内光带变得最狭.最亮为准,大拇指同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光带置于垂直位,食指稍向二侧旋转测得轴位在93°。套管返回最高位,以凸球镜单独中和93°上顺动光带得+4.50S,散光度数应为+4.50减+2.00=+2.50C,受检眼应戴+1.00S⌒+2.50C×90°√
例3复式远视低度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1.00S⌒+0.25C×90°。检影时见各经线上均呈顺动光带,但区别不明显,待+2.25S置于镜架上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显得亮、宽、快.几乎充满瞳孔领域,不易分辨光带的少量区别,若将套管下移并不能使光带变狭。此时检查者将套管置最高位,身体前倾缩短与受检眼问距离,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相对地均变狭,垂直向顺动光带较水平向光带更狭些,说明有少量散光存在,轴位估计在垂直位。光带置垂直位,食指稍向二侧旋转,测得轴位在90°,然后身体渐渐后退,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均相对地变宽,水平经线上顺动光带首先充满瞳孔领域达中和点,进一步说明轴位确在90°。结合“前倾后退法”,分别以凸球镜中和°及90°上顺动光带得+2.00及+2.25S,故知受检眼应戴1.00S⌒+0.25C×90°。
例4复式近视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2.00S⌒-1.00G×°。套管置最高位。检影时见各经线均呈逆动光带,但有区别。待-1.50S置于镜架后见水平向逆动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线经上逆动光带转变为顺动光带。说明垂直经线上的逆动光带较弱,已被过度中和。球镜度数应为-2.00S减+1.00S=-3.00S。食指置光带于垂直位稍向两侧旋转,利用此顺动光带进行轴位测定,发现当皮肤上光带位于80°时瞳孔内光带最狭最亮,与皮肤上光带完全平行,从而确知二主经线应为°及80°。使用凸球镜片中和80°上的顺动光带,得+1.00S,故知受检眼应戴-3.00S⌒+1.00C×80°。转化为-2.00S⌒—1.00C×°。同理.若散光度-1.00C,可结合“增效法”。若散光度-0.75C,可结合“前倾后遐法”进行轴位测定。
例5混合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2.00S⌒+5.00C×85°。套管置最高位检影时见垂直向光带呈顺动,水平向光带呈逆动。应分别以凹球镜中下11水平向的逆动光带;以凸球镜中和垂直向的顺动光带.先中和顺动光带并找寻轴位。套管置于最高位,见顺动光带较晴、慢、边界不清。将套管逐渐下移,直至瞳孔内光带显得最扶、亮止。大拇指固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食指稍向二侧旋转,得测散光(+)轴在85°而非90°,故知(-)轴应在°而非°。套管返还最高位,以凸球镜中和85°轴位上的顺动光带,得+4.00S,屈光度应为+4.00减+1.00=+3.00C×85°。以凹球镜单独中和17S。轴位上逆动光带,得-1.0OS,屈光度应为-1.00减+1.00=-2.00C×°。故被检眼应戴-2.00S⌒+5.00C×85°。
5.现象解释
(1)为何测定大于+1.00C散光轴位时使用“增效法”能使光带变狭?
当套管由最高位下移,使射人光束附合射出光束浆散度时,灯丝的象就正确地落在受检眼的视网膜上,从而在其共轭焦点即受检眼的远点处呈一狭而亮的光带。检影时足由受检眼的瞳孔内来观察远点处光带的宽度。光带的宽狭不仅决定于灯丝的象是否正确落在远点上,还决定于远点离受检眼的距离。大于+1.00C散光度的远点位于受检眼的后方1公尺距离内。散光度越大,远点越接近受检眼,远点处的光带放大率就越小。借用“增效法”测定高度散光轴位时,可使远点处原来呈暗、慢、狭的顺动光带变得亮而更谈,有利于精确测定轴位。
(2)为什么精确测定+0.75C散光轴位时不能使用“增效法”,宜使用“前倾后退法”?
+O.75C散光的远点离受检眼较远,位于眼球后方1.33公尺距离以外。远点上顺动光带的放大率极大。使用增效法时套管下降度极小。即使射入光束附合射出光束,瞳孔内光带仍显得很宽几乎充满甚至超出瞳孔领域,(图四)不能使它变狭,不利于测定轴位。此时应采用前倾后退法来增加检影眼一观絮范围。当裣影眼趋近受检眼,虽瞳孔直径未变,瞳孔内的视野范围却增加了,相对地使顺动光带显得较狭使边界明确,有利轴位的测定。
眼镜行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hl/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