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O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一种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得到生物组织结构断层图像。OCT对眼底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且逐渐成为某些眼底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正常的视网膜OCT图

玻璃体后脱离(PVD)

病因: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分开---PVD

症状:飞蚊症—玻璃体液化、变性、混浊

闪光感---玻璃体对retina牵拉产生物理刺激

体征:Weiss环---PVD确切体征

治疗选择:无网脱无需特殊治疗

OCT表现:一条中等反射条带与retina分开,呈不规则的曲线状或半弧形漂浮于后玻璃体腔中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

病因:由于在黄斑部的玻璃体后皮质分离不完全,存在异常粘连和牵拉所致,黄斑部也可有浅的脱离,可为双侧。可导致黄斑水肿

处理方法:玻璃体切除术

OTC表现:

玻璃体后界膜中高反射信号条带与黄斑区,尤其与中心凹粘连,并牵拉中心凹使其隆起,黄斑水肿增厚,其后的神经视网膜层反射信号降低,有时可见视网膜断裂信号,为裂孔形成

视网膜前膜(ERM)

病因:视网膜内表面上,由于视网膜胶质细胞、RPE的移行、增生而形成的纤维化膜ERM收缩可使黄斑发生皱褶、变形,黄斑水肿

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治疗方式:玻切剥除ERM

OCT表现

紧贴视网膜前的一条高反射信号带,可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和水肿

黄斑裂孔

病因: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

可因外伤、变性、长期CME、高度近视、玻璃体牵拉等引起

症状:中心视力明显下降,一般为0.1左右

OCT表现

1、全层孔:全层神经retina缺失,无反射信号

2、板层孔:内层神经retina缺失,部分信号缺失

3、Ⅰ期黄斑裂孔显示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其下方出现一低反射区域黄斑内层组织未见破裂,中心凹区域可见玻璃体牵引,可自发缓解

4、Ⅱ期显示视网膜内表面破裂并伴小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缺失,视力下降明显,孔径≤μm

5、Ⅲ期黄斑裂孔显示为界限清楚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边缘厚度增加,伴有光反射的下降以及视网膜内的水肿,有时可见裂孔前假性孔盖的高回声,孔径为到μm

6、Ⅳ期显示为全层黄斑裂孔伴玻璃体从黄斑和视盘完全脱离

视网膜水肿

常见于糖网(DR)、CRVO、Uveitis及白内障术后等

病变引起retina血管微循环异常,导致血-视网膜内屏障破坏,血管渗漏形成

分类:囊样水肿和弥漫性水肿常累及黄斑部,故视力受影响明显

Oct表现

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呈囊腔样改变,囊腔内反射信号降低,视网膜内表面隆起

2、黄斑区视网膜弥漫性增厚,由于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外层组织信号受到影响,IS/OS、RPE层反射信号降低

视网膜劈裂

病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分离

分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老年性视网膜劈裂症、继发性视网膜劈裂症。

无论发生于周边或黄斑部,视力均有明显损害,半数以上小于0.3,黄斑部者视力更为不良。视野在劈裂相应处绝对性缺损。ERGa波正常、b波下降。

OCT表现

病变区域视网膜反射信号减低,外丛状层撕开拉长,可见“桥样”连接。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病因:神经上皮与RPE的分离

症状:视物变形为较常见症状。

Oct表现

神经上皮隆起,其下液体呈无反射信号的液性暗区,或在液性暗区内可见点片状中等或较高反射信号

玻璃膜疣

病因:脂质等代谢产物积聚在增厚的Bruch膜内层和RPE基底膜之间而形成,使RPE隆起甚至脱离

OCT表现

RPE及其下小的局灶性隆起,呈高反射信号;软性表现为RPE半球形隆起

软性玻璃膜疣和RPE脱离的区别

软性玻璃膜疣:半球形隆起可相互融合下方为中等密度反射光带并与脉络膜相连,其上方视网膜变薄

RPE脱离:其下方为夜性暗区,可遮挡脉络膜,其上方视网膜一般不变薄。

OCT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主要是视网膜及视乳头相关疾病

例如: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网脱、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糖网、白内障术前及术后黄斑的观察、Best病、Stargard病等

相对禁忌症:主要与屈光间质有关

玻璃体大量积血

白内障晚期或晶体后囊混浊

角膜混浊、水肿明显

白内障术后成像不清晰或无法成像的可能原因:角膜水肿、后发障、白内障术后炎症性反应影响屈光间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zlyy/10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