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疆海底捞细针神器助复明援疆专家
医院眼科门诊来了一位焦急的哈萨克族患者穆先生(化名)。三个月前,他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正沉浸在重见光明的喜悦中。然而两天前,他突然发现,自己右眼眼前就像有一块“黑色幕布”在慢慢升起,直到将他右眼的光线全部遮挡住了!他的右眼再次失明了!
接诊医生经过仔细的检查确认:穆先生右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我们眼球就像照相机,而视网膜犹如照相机的“胶卷”或“底片”,光线通过眼球汇聚到视网膜上,才能产生视觉;换而言之,作为“胶卷”、“底片”的视网膜发生了脱离,视力就丧失了。而一般来说,造成“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视网膜出现了裂孔。
然而,接诊的门诊医生在仔细检查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大难题:不管他用眼科检查常用的前置镜还是通过间接眼底镜,都找不到那个裂孔!肇事的“元凶”究竟在哪里?他的诊断错了么?
带着疑问,门诊医生申请了眼科全科会诊,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眼科援疆专家张为中紧急求援!
接到求助后,张为中医生立即组织全科进行会诊。依据穆先生的病史和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经过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后,大家形成了初步判断,该患者所患应该是裂孔源性的视网膜脱离,但是导致脱离的视网膜裂孔可能位于视网膜的最边缘部分——眼底观察的盲区,应该非常微小,即所谓“泥沙样小孔”,并可能被因为脱离而隆起、漂浮的视网膜遮挡住了,所以难以发现。
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原则就是尽快通过手术将已经脱离的视网膜复位,而将视网膜复位的关键则在于找到并封闭视网膜裂孔、缓解玻璃体牵拉。遵循治疗原则,再结合患眼具体情况,眼底外科团队通过细致讨论,决定由张为中医生主刀,为穆先生实施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医生发现了一束玻璃体条索牵拉着视网膜,不禁稍感轻松,感觉真凶即将现出原形。乘胜追击、顺藤摸瓜,术者切除了这些玻璃体和条索,松解了因条索牵拉而皱褶的视网膜,可是,预期中的视网膜裂孔此时却玩起了“捉迷藏”,依然没有现身。找不到裂孔就意味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网膜的复位就没有保障,怎么办?“上眼内窥镜!”主刀医生果断地发出了指令。
众所周知,内窥镜已经是现代外科手术最重要的辅助利器,它仅仅通过在人体上开一些微小的创口,就能代替人眼,进入腹腔、胸腔、关节腔等狭窄的体内腔隙,观察病变和实施手术操作,从而实现对病灶更精准的打击,也造成更微创的人体损伤。眼球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其中有很多隐秘的间隙无法用手术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是否有细小病变藏匿于此,借助内窥镜便能一探究竟。但在小小的眼球上使用内窥镜,要避免触碰损伤临近组织,就要求术者对眼球内部解剖极其熟悉,并具备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能。此类手术对纤细、精密的要求犹如“发丝上雕花”,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伊犁,甚至在整个新疆,这个“拯救光明神器”还从未有人使用过。
张为中医生凭借自己多年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及娴熟的手术技术,手持眼内窥镜探头缓缓伸入眼内,视网膜边缘部分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了显示屏上。为了寻找病变位置,左右移动探头时避免触碰周围几毫米内的临近组织,操作需极其精准谨慎,手术室内弥漫着紧张气氛,一旁的观摩人员注视着内窥镜屏幕,摒住了呼吸,如同在观看一名“钢丝上的舞者”。经过反复仔细搜寻,真凶终于现身——非常接近周边的视网膜上,有一片被玻璃体牵拉掀起的网膜盖,一个小小的网膜裂孔躲在下方犹抱琵琶。在重新调整了内窥镜焦点后,医生终于看清了这个淘气的“肇事者”——一个带盖的针尖样裂孔。
“这个裂孔太狡猾了,难怪找不到!”“眼内窥镜立功了!”观摩手术的医护人员不禁发出感慨。擒获了“肇事者”,手术医生三下五除二排出网膜下液,用激光麻利地封闭了裂孔。第二天早晨揭开纱布,当明媚的阳光、医生护士的笑脸再次映入眼帘,穆先生高兴地笑了。
这是新疆自治区历史上第一例眼内窥镜手术,也是新疆第一例成功应用眼内窥镜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江苏援疆力量的支持下,医院瞄准了建设一流眼科的目标,开启了加速发展之路,针对新疆地区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相继开设了干眼病诊治中心、糖尿病眼病诊治中心,开展了眼内窥镜辅助下治疗复杂性眼病等新技术新项目,还将开展飞秒激光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和老花眼等。援疆专家张为中教授是国内眼科较早引入眼内窥镜并将其应用在眼底外科领域的专家之一,曾运用眼内窥镜在重大灾难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他正努力把眼内窥镜下的复杂眼科医院的眼科特色,带领眼科专业团队守护边疆各族群众的健康和光明!
供稿: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dzz/1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