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提到过浮桥,宋代浮桥什么样分哪
燕青在卢俊义出发征讨王庆之前拼命对其进行阻拦,但卢俊义一意孤行,最后卢俊义和寇烕交战之时被对方的一场大火打败。
多亏了燕青有先见之明,提前带领手下士兵们砍伐树木,提前搭建好一座浮桥,才给了卢俊义逃出升天的机会。
《水浒传》中提到的浮桥是两军水战之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作战工具。
最初的浮桥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周文王时期,发展到宋代,浮桥的形态和构造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
浮桥
浮桥的出现及应用
《诗经》中的“造舟为梁,不显其光”一句记录了三千多年前周文王为了迎娶殷商姑娘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浮桥,将船只并排固定、悬于水面,也就成为了可以供人在水上如履平地的浮桥。
至此以后,浮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并非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浮桥。
最初的浮桥是被用于出行的工具,皇帝出行一般以七只船并列为主,为的是彰显皇帝的身份贵重,王公贵族们出行时的规模只能是四船并列,规模不能超过皇帝,大臣一般只有两只船并列,普通百姓们的船只则要足够“简陋”。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各个阶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有象征着他们身份的存在,而这些存在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规矩。
周文王
虽然浮桥最初多用于嫁娶、出行,但是在浮桥的构成上却并没有太多硬性要求,无论是船只还是木头、竹子,只要能够保证物品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而不会断开,并且有一定的承载力,就可以作为浮桥存在。
同时大家发现浮桥除了可以用于水上行进和运输,在军事作战渡河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于是浮桥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中。
明清时期的士兵们大多擅长陆上作战,作战过程在遇见湍急的河水阻拦时,搭建浮桥可以让队伍最快地解决困境,投入到战斗中。
而且浮桥是悬浮于水面的存在,完全不用考虑到地基问题,搭建迅速而且可以随时拆毁。
浮桥
水浒传中,卢俊义带领士兵和寇烕交战,面对寇烕的火攻节节败退,在撤退的过程中又踏坏了原本的桥。
燕青在后方负责支援,在发现了卢俊义没有办法后撤的时候立刻带领手下士兵砍树,将这些被砍下来的树用绳子捆成排,用最快的时间建造了一个简便的桥。
虽然这座桥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功能,但是让卢俊义和两万士兵迅速撤退还是可以做到的。
若是没有燕青的果断和浮桥的存在,两万名士兵的性命极有可能就交代在火中,战局也会瞬间颠覆,由此可见浮桥在作战过程中的重要性。
燕青
宋代的浮桥形象
宋代战争频发,浮桥的存在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战争中,极大程度上左右了战局。
显德七年,宋太祖赵匡胤成立了宋朝,赵匡胤带领手下的精兵强将在北方立国十年,但是却因为宋朝的士兵们不擅长水上战斗,只能暂时放弃收复金陵,眼睁睁的看着长江成为南唐防守的天然屏障而叹息。
金陵城地势易守难攻,南唐兵力亏虚,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因为有长江的存在才让赵匡胤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但只依靠地势防守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南唐有一名读书人,名为樊若冰,他虽然忧国忧民,但是却因为时运不济,一直没能考中进士。
赵匡胤
樊若冰为了能够报国,数次给南唐国主写信,信中表明了自己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和对于当朝的一些政治看法,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国君的重用,可谁知国君贪图享乐,不愿意采纳忠臣们的谏言。
樊若冰愤懑难当,想到了和南唐有一江之隔的赵匡胤,他收拾行李一路逃到了宋朝,赵匡胤听说有人投奔,并且还要献出收复金陵的计策,当即大喜。
赵匡胤听了樊若冰的长江浮桥计策以后觉得可行,命令自己手下,先在其他地方做出了实践,确保万无一失之后,在开宝七年9月正式发兵。
曹斌奉命带兵打前锋,开宝七年闰10月15日,在赵匡胤的命令下,早就已经制作好的浮桥投入到战场中,三天之内龙船们并列于江上,北宋的士兵通过浮桥直攻江南。
士兵们在浮桥上如履平地,而此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和赵匡胤条件的筹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
樊若冰提出的长江浮桥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正式用于军事战争中的浮桥。
此后无论大小战争,两方军队只要涉水而战,浮桥都成了必不可少的存在,有很多意义非凡的浮桥一直被保存至今,这些被保存下来的浮桥背后不仅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古代浮桥的种类和特点
我国古代的浮桥一般分为曲浮桥和直浮桥两种,曲浮桥的出现一般是因为河水深、河中异物多,暴雨和涨水时节很有可能会对桥面造成一定的损害和影响。
对于一些河水浅,流速稳的河道,就可以将船体的单独锚固定在河底,靠着浮桥端头的船体以斜线的形式系在岸边,建造直浮桥。
浮桥和固定式桥梁之间相比各有千秋,浮桥的最大优点是以构造简单出名,最初为了简单快捷才搭建的浮桥,所以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浮体和梁板还有连接和固定装置,不像固定式桥梁需要设计,采购用料。
而且浮桥的所需造价要远远低于固定式桥梁,包括后续的维修费用都要低上很多,最重要的是方便拆卸,真正做到了随用随建,随走随拆,在作战的过程经常会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虽然浮桥的好处很多,但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弊端存在——维修和拆卸。
黄河涨水的情况是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出现的,浮桥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商贸往来,但却要根据涨水的季节来拆卸搭建。
古代的车马交通并非如今一样方便快捷,每次的拆卸和搭建以及运输的过程中都要耗费很长一段时期,下级官员向朝廷申请经费,申请下来的经费在一层一层的审批发放,要耽误的时间将会更多。
这样的情况直到政和四年十一月二日孟昌龄提出建造永久性浮桥才得到一定的缓解,政和五年秋天涨水之前,第一座永久性浮桥正式建成。
虽然永久性浮桥的维修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也在很多地方上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总体来说永久性浮桥的出现是浮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宋代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浮桥
如今江西赣州贡江上的建春门浮桥是宋代流传至今最著名的浮桥,这座浮桥建造于宋乾道年间,距离现今已经有八百余年历史。
赣州三面环水,为了能够更好地通商贸易,南宋知军洪迈建造了东河浮桥,这座东河浮桥全长米,宽5米,整座桥体是由艘一模一样的木头船只连接而成。
远远望去东河浮桥如同一条长龙一样横卧江上,气势恢宏,浮桥的主体虽然是由木头建造,常年浸泡在水中,但是八百年间从来未被河水冲垮,依旧可以供人正常行走。
建春门浮桥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特点是“稳”,虽然整座浮桥横卧江面,承受着江水的冲刷,但是来往的游客和行人在桥上行走却丝毫没有感受到一丝震颤,如履平地。
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亲身体验这座浮桥的神奇,建春门浮桥的存在方便了江水两岸居住的百姓通行,让大家可以节省时间去对岸工作。
但是浮桥的存在却也给船只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对于建春桥浮桥的每日开放时间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只是为了做到平衡居民通行和船只运输。
久而久之,赣州的建春门浮桥也成了当地不可缺少的一个著名景点。
但是建春门浮桥的维修也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整座桥体是由木船搭建而成,木头作为一种容易腐烂的材质,又终日被江水所冲刷,所以几乎每个月都要对桥面板进行更换,更换桥面板的老师傅们几乎一生都交给了这个事业。
专门的师傅每周都会去制作一艘全新的木船,用来对原有的老化木船进行替代,为的就是能够让建春门浮桥更好地留存于世界。
为了给后世百姓们更好地保存下来古代人的智慧,赣州当地有很多老师傅世代以制作木船为生,这门手艺也一代接着一代流传了下去。
如今的赣州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进步,已经建造了很多先进的现代化大桥和高速公路,交通也比之前要便利很多,但是赣州当地的百姓们却依旧喜欢在建春门的浮桥上行走,好像已经成了他们割舍不掉的习惯。
建春门浮桥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古代纪念品,更是赣州精神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水浒传》
《宋史》
《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dzz/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