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明代篇三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长16.5、口径8.5、高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呈圆形,敞口,腹部微鼓,圈足。两侧相对各透雕一螭耳,双螭口衔杯沿,其四足附于杯壁。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5.1、通耳宽11.1、口径5.7、底径2.7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体,敞口,深腹,小圈足。两侧各镂雕一螭作为器耳,螭下颌与前肢抵在杯口,身体弯成弓形,后肢和尾部卷附于杯腹部,这种双螭耳玉杯在明代数量较多。

螭耳玉杯

明代

高10.7、宽16.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多墨绿色斑。杯呈椭圆形,直口深腹。身浮雕双螭,其一攀附口沿,两侧各镂雕一螭为柄,椭圆圈足,足上有弦纹。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8.2、口径9.3、足径3.9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灰白色。杯呈直口,中空,弧腹,小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两侧各透雕一螭为耳,螭头部及双爪攀附于杯口,曲颈,螭身上半部拱起悬空,形成杯耳,其腿及花形尾分别位于杯壁一侧,紧贴于杯壁。螭纹雕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6.1、口径7.2、长12.6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灰色沁斑。杯圆体,撇口,口沿内琢一周隐起的云雷纹。颈部微收,弧腹,圈足。杯两侧镂雕双螭形耳,螭头及前爪伏于口沿,长尾卷于杯壁。

鹤鹿人物纹玉杯

明代

高7.5、最长14.5、最宽10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玉中有糖色,在绺裂处还有铁褐色沁斑。玉杯上下直口。杯底足四周浅浮雕竹、梅、灵芝纹饰。杯外镂雕鹤鹿人物通景图。共八人,一老人笑容可掬,手抓桃枝正在摘桃,旁边站立一鹿,空中一仙鹤飞翔。两老人正对坐弈棋;一老人手搭在小童肩上前行;另有一人正展卷观图,图上绘太极。镂雕松树和桃树做柄。一派鹤鹿同春,山林野逸,悠然自得的景象。

青金石杯

明代

高3、口径8.2、底径3.1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青金石蓝色,有多处黄白色斑。侈口,圆唇,弧腹,两侧雕螭形耳,一螭下颔和前爪附于口沿,另一螭头身右倾,下颔靠近右前肢附在口沿上,身体呈环形,尾与后肢附于外壁下腹部。圈足。

乳钉纹龙耳玉杯

明代

高3.8、口径6.7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和玉绺。杯似碗形,杯身琢三排乳钉纹,斜线错位,乳钉浑圆高凸,地子欠平整,有明代玉雕工艺特色。双耳龙形,鹿形角,眉骨圆凸,管钻圆眼,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整器玉质、造型、雕工俱类似明器。

双婴耳玉杯

明代

高6、口径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玻璃光泽。圆形杯外以双立童为耳,童子后脑颇大,手持物残缺。童子特征与明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婴戏人物特点一致。杯腹前后浅浮雕诗句,后有“伯仁”二字款,器底有双阴线方框,内有“永宝”篆书款。文伯仁是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征明的侄子,亦是明嘉靖时期画家。故此为明代中晚期玉器的标准器。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通高4、口径5.5、足径2.8、通耳宽10.2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色。杯体侈口,束腰圈足,足底微凹。镂雕双龙为耳,龙口紧附杯沿。此器主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雕工粗犷,具明显明代风格。

双凤耳玉杯

明代

高7、口径8.6、足径4、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为直口,弧腹,双凤耳,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口沿饰回纹一周。外壁两侧各透雕一凤为耳,展双翅与杯壁相连。双凤尾贴附于眼,尖喙,张口,口衔杯沿。凤颈较短,凤身饰叶形羽毛纹,翅尾很尖。凤尾十分优美,似数条飘带,并带锯齿形边饰,长而飘逸。一凤尾弯卷成枝形,另一凤尾为带状火焰纹,通于杯身。圈足饰回纹。

寿字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4.4、宽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重绺。杯体主题纹饰为阳起的篆书“寿”字,辅助纹饰为明代玉杯上常见的圆形乳钉纹,小圈足,两侧附龙形耳。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4、口径9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杯圆似碗,口沿外撇,深腹,圈足,底内凹,器体通体无饰。双耳龙形,鹿形角,猫耳状耳。用粗阴线雕刻出眼、鼻、眉毛轮廓,眼略呈菱形。龙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龙身饰阳纹弦纹。造型古朴端庄,具有明代风格。

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10.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一螭形耳上有褐色玉皮。撇口,弧腹,两侧镂雕螭形耳,双螭下颔与前爪攀附于口沿上,身体呈环形,尾与后爪攀附于外壁下部,圈足。造型小巧精致。

乳钉纹双螭耳玉杯

明代

高4、口径13.5、底径4.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白色石纹和黄褐色丝纹。敛口,弧腹,双螭耳,圈足。腹壁雕乳钉纹,杯两侧雕对称的螭形耳,双螭口衔杯口,独角,身下弯呈C形,尾部与杯下腹部连接。

双龙戏珠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11.2、高4.1、厚6.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口圆形,深腹,圈足。杯身用细阴刻线琢双龙戏珠纹,卷云纹双耳。

花形双耳玉杯

明代

口径5.9、高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绺斑。器圆形,撇口,小圈足。口沿内饰弦纹、回纹各一周。杯两侧镂雕松梅为耳。杯壁一面浅阴线雕缠枝莲,另一面雕万寿菊并缠枝莲。

花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9.1、宽3.2、高3.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温润。杯身呈六角形,侈口,尖唇,束颈,垂腹,圜底,矮圈足。杯外壁六面分别饰竹、芝、莲、芝、芝、莲,其中四面用浅阴刻线雕刻平面造型,另外两个相对应的芝草则伸出器壁,立雕成片状花形耳,独具匠心。此杯造型稳重端庄,工艺细腻,抛光明亮。

菊瓣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4.5、宽9.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内含较多黑色斑点和白色石花。杯口和杯体由双层菊瓣组成,圈足。双耳由镂空枝叶和圆雕的菊花组成,菊花中间有椭圆形的凹槽用于镶嵌宝石。该件玉杯与北京房山区大韩继村多宝佛塔地宫出土的一对碧玉菊瓣双耳杯形制、纹饰相同。碧玉杯还带有同样纹饰的盏托,共出的还有“大明万历庚子年制”的银牌等明代器物。

双龙耳玉杯

明代

长13、口径7.2、高5.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杯身作正八角形,圈足随杯形状。两侧各饰有镂雕重叠双耳,在上耳宽大顶板上各立一龙,下颚搁于杯沿相向而视。造型美观,琢工精湛,为饮酒器。

乳钉纹双龙耳玉杯

明代

高2.45、通耳宽9、口径5.6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为圆形,腹较浅,腹部满饰谷纹,两侧各雕一龙首形耳。这件玉杯上的纹饰是模仿古代玉器上的谷纹,但明代玉工为了节省时间,采用管钻确定谷粒的位置,没有磨出谷芽,类似东汉时期由谷纹简化的乳钉纹。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6.4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玉绺。圆口,似碗形。杯身碾琢三排乳钉纹,斜线错位,乳钉浑圆高凸,地子欠平整,有明代玉雕工艺特色。变形龙纹双耳,长方形耳面琢勾云纹四朵,圈足,底内凹。造型古朴、典雅,为明代的仿古彝器杯。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4、口径8、底径4.9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斑。直口,圆腹,矮圈足。对称雕双耳,耳下有珥,耳面阴刻灵芝纹,杯外壁凸雕乳钉纹和两个篆书团“寿”字。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3.4、口径6.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内含褐色斑纹和绺。直口,收腹,圈足,双龙形耳。杯体雕四层排列有序的凸起的乳钉纹,乳钉周围有管钻的痕迹,琢磨细致,抛光度好。

勾云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4.1、口径10、耳宽12.2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椭圆形,直口,弧腹,圈足,两侧附耳,耳顶平琢成兽首状,耳下部向外上卷。通体纹饰为减地雕成,腹部纹饰以弦纹分成三层,上层席纹地上刻蟠虺纹,中间为勾云纹,下层为覆莲瓣纹。外底减地雕刻竖行“永宝”二字。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长12.8、宽7.6、高3.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莹润,有绺裂。杯身圆形,杯体较矮,圆直口,圈足,两侧为双夔式耳,造型稳定、端庄。杯面以去地浮雕技法琢饰出乳钉纹,乳钉颗粒较小,排列整齐,疏密有致,琢磨细腻。

乳钉纹双耳玉杯

明代

高4.8、口径8.1、长13.5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斑沁和瑕斑。杯体较矮,圆直口,宽唇,圈足。平顶双夔式耳。腹部凸雕三周乳钉纹。

龙耳玉杯

明代

高3.5、口径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绺。敞口,直腹,小圈足。一侧有夔龙形把手,杯壁薄,制作精整,抛光度好。杯体光素,更显得玉质洁白纯净。单耳杯和双耳杯在明代玉容器中占很大比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也很丰富,一些杯把上还嵌有宝石,并配有制作精致的金或玉质托盘,十分豪华。推测应与明代藩王、外戚等贵族有关。

螭耳玉杯

明代

长8.9、宽6.3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白色。杯身光素,以圆雕螭虎为耳。螭虎双爪伏于杯口,尾弯曲贴于外壁,身体弓为圆弧。与线条优美圆润的杯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该器明快、简洁、灵动的艺术风格。颐和园旧藏。

回纹单耳玉杯

明代

长8.1、宽4.4、高2.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淡黄色沁斑。杯口作长椭圆形,倭圈足,口沿部饰回纹一圈,一侧镂雕龙首形单耳。造型洗练,为饮酒器。

乳钉纹单耳杯

明代

高3.4、口径8.1、底径5.9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圆形,体扁矮。直口,扁腹,圈足,腹部一侧设一环耳,尾端伸出上翘。腹部雕三层乳钉纹,交错排列,工整有序。杯内涂朱漆。

螭纹单耳玉杯

明代

通高4.2、带把宽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白色,有褐色瑕,温润细腻。杯略呈委角方形,带盖,子母口。杯盖面四角呈圆形,分别浮雕双螭纹,立壁浮雕灵芝纹。杯外壁四角向外呈圆形凸出,并浮雕双螭纠结纹各两组。杯身一侧镂雕杯柄,柄上浮雕一蟠螭,呈爬行状,尾分叉回卷;与杯柄对称一侧浮雕兽面衔环纹。杯底四角各有四个圆柱形足。

鹰熊纹玉合卺杯

明清时期

高9.2、长7.5、宽6.9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灰色,有墨点杂质。作双瓶联体造型,联体之处圆雕一只飞鹰,口衔环,站立于下方的熊首之上。“鹰熊”谐音“英雄”,此样式玉杯在明、清两代时有所见,制作的材质有的是铜,有的则是玉。以飞禽足踏异兽为装饰主题,可溯源于汉代。

凤兽纹玉合卺杯

明代

高10.08、最长12.2、最宽8.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主体为双联圆筒柱形,附银胆两个,上有铜盖,左右铜盖各镂雕一凤、一龙,底圈足。器筒身中下部浮雕勾连云纹、如意朵云纹,上部浮雕夔龙纹及回首凤鸟纹。筒身外圆雕、镂雕一夔凤和一兽,夔凤踩于兽首上。夔凤似鹰非鹰,首似龙,面阔,双排牙齿,独角,双耳,鸟爪,三趾。身有两翅,分别卷曲延伸至两筒身外,身腹从两筒中间穿过至筒身另端,并镂空为变形花纹把手。夔凤下踩一兽,四足爬伏,似虎非虎。圆杏眼出梢,双耳,弧线形嘴,额上一宽铊痕。身饰火焰纹,后身延伸至筒的另一侧。卺在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合卺是古时夫妇成婚的一种仪式,合卺杯即作为婚礼时的酒器。合卺杯明代已经流行,故宫旧藏一“子刚”款作品上还刻有“合卺杯”字样,清代承明代式样,纹饰亦多仿古。此合卺杯纹饰以夔凤和兽为题,有仿战汉之意。

玉耳杯

明代

长12、宽10.6、高3.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局部石灰沁和牛毛纹沁。此器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为长椭圆形,平口,弧圆腹,内空可贮物,左右各有一牙形耳,耳柄为浅浮雕回纹。假圈足,内刻篆体阳文“建光司”。杯体素面无纹。

花口高足玉杯

明代

口径7.3、高7.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仿金银器酒杯的样式,杯体瓜棱,薄胎,阴线花纹如同錾刻,可见用心之良苦。杯柄中部有一凸棱,喇叭形足,此杯工艺精巧,但又欠细致,有明晚期作品的特点。

双螭耳玉杯和玉盏托

明代

杯:高6.2、长14厘米

盏托:直径14.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杯为直口,圈足,杯耳作双螭形。盏托扁平圆形,透雕螭纹。螭为传说中龙子之一,其形象是周、汉艺术中最常见的,宋代以后又出现了仿古螭的形象。这件盏托上的雕螭,仍带有一些宋元时的特点,即头似老鼠,而刀法又有明代的粗犷之风,故定为元末明初的作品。

双龙耳玉杯和玉盏托

明代

通高6.5、杯高5、通长12.5、口径9.4、足径3.6厘米

盏托高0.6、直径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杯以双龙为耳,杯身浅浮雕寿字及松竹梅纹;玉盏托中心刻一“寿”字,四周高浮雕各种人物、动物,有仙人老者,书生童子,有松鹿仙鹤,山石灵芝,似人间仙境。此套件盘造型、纹饰为典型的明代风格,但在套件外底均刻有“乾隆年制”款,显为清代后加款。

缠枝花卉纹玉盏托

明代

长18.2、宽12.2、高0.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委角长方形,平沿上雕连续回纹,托内浮雕缠枝花卉及“寿”字,中心有圆形浅槽,应是用来放置玉杯的。

六边形玉盏托

明代

对角长14.2、高0.9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六角形,凸边,边上浅刻回纹。内底平,中间有一凸起圆形托,托四周雕菊花、牡丹等。

梅花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3、口径5~7.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体椭圆形,一侧出流,一侧附龙形耳,底有圈足。杯体雕折枝梅花,线条粗短有力,纹饰简约而粗放,是典型的明代风格。

螭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4.5、口径5.4~9.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杯体椭圆形,一侧出流,一侧附龙形耳,底有圈足。杯口沿阴刻一周回纹,杯体浅浮雕螭虎灵芝纹,螭虎双耳上卷,直鼻连眉,眼呈菱形,脊背阴刻脊线和冰纹等特征还残留元代风格。

螭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2.9、长8.8、宽4.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局部石灰沁。杯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单柄,内空可贮物。嘴为爵形,口流端前伸下凹,底为椭圆圈足。素柄,柄面为阴刻卷云纹。杯外缘为浅浮雕螭纹。

涡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4.1、口径6~1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杯体椭圆形,一侧出流,一侧附方形卷云耳,耳上阴线刻兽面纹。底有圈足,杯体外雕仿古玉的卧蚕纹和涡纹。器形稳重但不呆板,纹饰古朴但富有变化。阴刻直线粗而短,呈梭子状,曲线不圆滑,略显笨拙,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治玉水平。

螭柄匜形玉杯

明代

高6.5、口径7.7~11.2、底径3.8~5.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有褐斑。仿古青铜匜造型。口近椭圆形,前有宽流,敞口,斜直壁,后端雕一螭形柄,螭嘴衔匜口,四肢爬于壁上,椭圆形圈足。

乳钉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4.5、通柄宽11.2、口径6.2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呈椭圆形,流宽而敞与流相对饰一龙形鋬,口沿处饰夔纹,腹部雕突起的乳钉纹三周,腹部两侧及流下雕有三组扉棱。

龙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5.5、口径6.5~11.1、底径4.1~6.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裂纹。仿古青铜匜造型。口呈椭圆形,前有宽流上翘,弧腹,壁上浅雕龙纹,后有弯龙形柄,椭圆形圈足。底有款:“子子孙孙用之。”

乳钉纹匜形玉杯

明代

高3.6、口径7.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玉绺和浅黄色沁。杯扁形,深腹,有流。椭圆形足,底内凹。杯身分为三层,以阳弦纹间隔。中层碾琢三排乳钉纹,乳钉突出,地子欠平整。单耳龙形,鹿形角,猫耳状耳,宽额一道粗阴线,鼻稍突起,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器物造型、纹饰作风当属明代。

龙凤纹匜形玉杯

明万历时期

高8、口径5.5~9、底径4~4.5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褐斑。该器方形,直口,直腹,圈足,一侧雕龙首柄,柄下有珥,口部有流,外壁突出扉棱,口沿处浅浮雕龙凤纹,方形腹满饰乳钉,圈足凸雕变形夔龙纹。该器造型端庄,古朴,雕刻精细,为明代仿古玉器。

龙柄匜形玉杯

明代

高8.6、口径6.6~12、底径4.3~7.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底有大片褐斑。仿古青铜匜造型。长方形口,直口,方唇,前有宽流上翘,直壁,壁上雕龙、凤纹和直线纹,边有扉棱,后端龙形柄,龙嘴衔匜口,长方形圈足。

龙纹带盖玉卮

明代

高9.8、长10、杯径6.7、盖径7.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玉卮鋬耳,上饰卷云纹。三兽首足。器身雕琢几何夔龙纹及小螭龙纹,间以涡纹。口沿部以方格纹为底,并雕琢四个小夔龙纹。器盖捉手以绳纹为圈,中间饰以卷云涡纹。盖面浅浮雕三组变形兽面,并高浮雕三只立兽,扭颈盘身,十分威武。此玉卮造型仿汉代,又有自己的纹饰特征,是当时仿古玉中精品之作。

兽面纹玉爵

明代

高10.4、口径12.5×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布满土沁。仿古青铜爵造型。前流后尾,流口沿比尾口沿下凹一些,流尾与杯口之处下凹,杯口下凹处两侧有钉形柱,外壁雕兽面活环鋬,圜底,三足外撇。口沿处外壁饰回纹带,腹部刻兽面纹。足为三边形。

莲纹玉执壶

明代

高20.5、长15.5、宽4、口径6.8×4.5、足径6.5×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中有糖色。执壶腹部浮雕缠枝莲纹,壶颈浮雕“卍”“寿”字,寓意“万寿、连寿”。壶柄与流浮雕云龙纹,壶底有一圈凸绳纹。盖顶镂空圆雕一行走立龙,昂首挺胸。龙身镂空处与壶柄原有玉链相连。此壶为明代玉壶的典型造型。

花卉纹玉执壶

明代

高2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玉壶以整块玉琢成。壶柄圆雕一螭,螭衔环与盖相连。壶盖立雕寿星,壶身浮雕花卉,流部圆雕灵芝与壶身相连,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晚期作品。

莲花纹活链玉执壶

明代

高21、长11.5、宽6、口径5.5×4.5、底径5.2×6.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中有斑绺。执壶器壁较薄,壶身呈瓜棱形,下腹部浮雕大莲瓣纹,兽首吞流,壶与流之间以变形夔凤为梁。器盖圆雕寿星倚鹿,寿星手捧仙桃。壶盖与壶把以活环玉链相连。原配紫檀木座。

寿字玉执壶

明代

高19.5、口径6.5、底径7×5.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扁圆形,浅浮雕。圆口,束颈。兽首仰吞式流,夔式柄,束颈,扁腹,椭圆形圈足。两面纹饰相同,口沿饰一周变形回纹,流、柄与口沿相连处各刻一“卍”字,上半部雕“寿”字,下半部雕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寓意“玉堂万寿”。

嵌宝石玉执壶

明代

高8.7、长8.2、宽4、口径3.2×2.7、足径3.8×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莹润。壶身以冰竹纹为底,上嵌以水晶、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碧玉等制成的朵朵梅花,十分精致可爱。玉壶口沿、下腹、流及把柄上亦嵌以各色彩石珠粒。器盖以立兽为纽。此器为明晚期镶嵌玉壶精品。

僧帽形玉执壶

明代

高11.8、宽8.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葵黄色,多褐色沁,纯净温润。盖弧凸,桃形纽,流下弯,造型若僧帽,高颈鼓腹,颈部浮雕四组套叠莲瓣形纹,中央似勾云纹,柄起三道凸棱。圈足。

夔纹玉执壶

明代

高10、口径5.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重绺。壶体呈梨形,下带圈足,兽吞式管状流,弧形鋬,鋬上有活环链与盖相连。盖为后配金属盖。壶腹浅浮雕夔龙纹,壶口、流口装饰阴刻线连续回纹。

龙纹玉执壶

明代

高15.5、口长8.7、底长6.6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四方形,分盖和壶身两部分。束颈,敛腹,圈足。盖浮雕螭纽,盖身饰夔龙纹,盖、壶身口沿处阴刻回纹,腹部饰“寿”字、“卍”字和龙纹;流和柄皆作竹节状,流底端为兽头,柄上端有连环长链与盖连接。

直柄玉壶

明代

高7.1、口径5.3、底径5.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圆球体。子母口,半球形盖纽,鼓腹下收,假圈足,流与柄呈直角,流短粗,直柄呈喇叭形,中空。全器光素无纹。

玉盖壶

明代

高9.3、口径6.8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圆体。子母口,盖顶球形纽。丰肩,圆腹下收,内凹底,圆股形鋬,短流,鋬与流在同一条直线上。通体光素无纹。

万寿宝贵玉执壶

明代

高36.5、口径13.4×10、底径11.5×8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带盖,壶口为八棱形子母口,壶腹与足亦为八棱形。口沿饰一周回纹,颈部为莲花纹,腹部刻莲花纹和双层莲瓣纹。壶体两面腹部正中,分别篆刻凸起的阳文“万寿宝贵”四字。足部饰一周龙纹、“奢”字纹和仰覆莲瓣纹。壶体另两侧作流和壶柄,流为兽吞式,流口与壶颈之间连一螭纹,流底部与壶颈部镂雕有螭纹,壶柄顶部与壶口之间镂空雕刻螭龙纽,下部连一条由39个椭圆形小环组成的长链。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天鸡形玉盖壶

明代

通座高18.5、壶高18、长16、宽5.2、口径6.7×4.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壶身以天鸡为形,三足,底足上刻有卷云纹。天鸡羽翅镂雕,曲折为几何形,并雕琢有夔龙纹。器盖光素。天鸡造型在明清器皿类玉器中多见。

双螭耳玉扁瓶

明代

高15.6、口径3.5、底径5.7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唇口,直颈,垂腹,高圈足。器身分为上、中、下三节,上两节有双螭耳连为一体,下节两侧各雕夔龙纹。壶颈两侧琢“寿”字纹,其下中心有一道自上而下的凸脊,腹部饰以莲花纹。此器用整块玉精心雕琢而成,硕大厚重,雕工浑朴,无论从玉质、纹饰还是技法看,均具有典型的明代造型风格。

云蝠纹双耳玉瓶

明代

高17、口径4×3、底3.8×2.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中泛白色,有褐斑、裂纹。椭圆形口,直口,厚唇,束颈,有简化双凤耳,溜肩,扁腹,腹上雕云蝠纹,平底,椭圆形高圈足。

海晏河清图玉瓶

明代

高20.3、长14、宽5、口径7.4×4.3、足径8.3×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瓶以象首为双耳,口沿雕琢回纹及卷云莲纹。器身浮雕莲荷、燕子等,借荷、燕之谐音来表示当时流行的吉祥题材,象征海晏河清,寓意政治清明。

山林高士图玉瓶

明代

高10、长6.5、宽3.8、口径2.8×2.6、足径4.9×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抛光精亮。瓶直口扁形,口沿一圈阴刻回纹,瓶身四周浅浮雕山水人物,山峦叠嶂,松林、茅屋,人物或携琴访友,或相顾交谈,尽显山中静谧野逸之气。

海屋添筹玉盖瓶

明代

通高18、长7.5、宽5.5、口径5.2×3.4、足径5.5×3.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为带皮籽料雕琢而成。一面浮雕海屋添筹图,在寿山福海之上,屋宇隐现于祥云之中,一仙鹤口衔仙枝而来。明代十分流行《海屋添筹图》,有祝寿之吉祥寓意。另一面高浮雕刘海戏金蟾图案,金蟾口吐祥云,天空中蝙蝠飞舞,借喻福到眼前。全器充满了祥和之意。

鹤纹玉罐

明代

高5.9、最大腹径7.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重绺。敛口,圆肩,斜腹,平底。腹部饰以福山寿海,山石上有桃树和灵芝。桃树和灵芝中间有翔鹤、祥云。所有纹饰均以阴刻线雕出轮廓,轮廓线内寥寥数刀勾勒细部。纹饰简练,刀工粗放。

松鹤纹玉碗

明代

高6、口径11.3、长5.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撇口,尖唇,外口沿下有一周回纹,弧腹,腹有松鹤纹、云水纹,平底,圈足。

花卉纹玉碗

明代

高5.8、口径9.8、底径5.2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圆形,撇口,腹下收。底部圆圈足,腹外壁满饰盛开的葵花纹、枝叶等图案。

双鱼纹玉盘

明代

高1.9、长10.3、宽7.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抛光精亮。洗内底部浅浮雕两只鲇鱼在流水中嬉戏,水中漂浮着花瓣。有“年年有余”之意。器外底中部阴刻长方框,内刻两行六字款“大明宣德

年造”。

云鹤纹玉盘

明代

长17.8、宽14.5、高1.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盘左上位置有带状沁蚀,对应的底部沁蚀较重。盘为平沿,浅腹,平底,方足。沿饰方折云雷纹,盘面纹饰为浅浮雕云鹤团寿纹。鹤八只,动态各异。盘中心为阳文篆书“寿”字,处理成圆形。盘底方足外饰阴刻缠枝莲纹,盘底中央刻“永寿万年”篆书阳文印。此盘琢刻精致,线条劲利,抛光明亮。

桃鹤纹玉盘

明代

长16.7、宽11.0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赭褐色沁。器略呈菱形,口沿较宽,饰以互相连接的云纹。浅腹,内底阴刻仙鹤纹、桃树纹、江崖海水纹,象征“万年长寿”之意。纹饰上填以朱色。底部光素无纹。

鹊梅纹玉盒

明宣德时期

高4.4、口径7.3、底径5.1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盒为正方形,子母口。盒盖盖面微凸,上刻浅浮雕喜鹊闹梅图;盒身直腹,下腹近底部微收,方形圈足。

花卉纹玉盒

明代

高6.2、口径7.8、底径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质地温润。盒为方斗形,盒与盖之间以子母口相合。盖上以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二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面。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盒之四壁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花卉。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州玉雕大家,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故宫所藏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风格也迥异。以器皿为多,有精工细作者,也有刻工粗率者。

螭纹玉盒

明代

高1.7、长6.6、宽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无暇。器为长方形,由盖、底两部分组成。盖面浮雕一螭,口衔灵芝,团身爬行于器盖中央,长尾穿过后腿呈卷云状。盒内光素,外壁以阴刻连续回纹作装饰。碾磨光滑,琢刻精细。盒底配有红木方形木托

龙纹刻诗玉方盒

明代

通高3.5、盒高2、边长5.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抛光精亮。整器分三层,盒盖上浮雕行草书诗一首,后有长方形款:枝山;中层盒内阴刻几竿修竹,盒边凸雕卷云纹;盒底浮雕方折夔龙,内底有阴刻方框章款“文人清玩”。原配紫檀木座。整器造型别致,工艺精巧,是明代文人雅士的文玩精品。从其纹饰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中晚期苏州玉雕的精工之作。

回纹玉盒

明代

高6.6、长10.7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微有杂质和浅黄色沁。盒呈长方形,有盖,子母口。盒上下边缘及盒盖和盒口边缘各有一周明代常见的回纹。其余光素无纹,边缘棱角圆润。

桃形玉盒

明代

通高8.6、口径11.2~1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光润。器呈桃形,由盖和身套雕扣合而成,以缠绕桃枝为纽相连,器壁雕桃、叶,桃丰满,叶舒展。

荔枝形玉盒

明代

高4、长8.6、宽5.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整器在同一块玉料上镂空雕成相连的盒盖与盒身。盒呈荔枝形,盒身上亦浮雕大小多个小荔枝,荔枝叶脉络清晰,雕琢自然生动。整器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龙纽玉印

明代

高9、长13、宽13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方形,双龙纽。印文为朱文九叠体汉字“如来大宝法王之印”。如来大宝法王本名却贝桑波(~年,又称哈立麻),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永乐四年(年)应召到南京,次年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乃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如诸王。明成祖给却贝桑波赐名如来,藏译得银协巴。整器玉质莹润,造型精美。

兽纽玉印

明代

高3.3、长3、宽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细密坚实,有褐色沁和牛毛沁。立雕兽纽,呈卧状,头前伸,圈眼抿口,四肢弯曲,体态饱满,尾贴于臀部。印体为正方形,底部刻篆书白文“世守荆邦”。

螭纽玉印(2件)

明代

高6.5、长3、宽3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白中泛褐色。长方体,纽镂雕一站立回首状螭虎,首尾相接,刀工简练粗犷。印文为阴刻四字篆体,左为“叶进卿印”,右为“叶向高印”,字体笔画粗犷,刚劲有力,此章为明代宰相叶向高使用之物。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在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都曾任首辅。

覆斗形玉印

明代

高2.5、长2.5、宽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坚实,有墨色水银沁。呈覆斗形,上窄下宽,立雕素工。顶部为正方形小平面,四面斜切对等,印体下端为正方形,通体打磨光滑,底部刻有篆书阳文“留香”。

钱纽玉印

明代

高3.5、长3.1、宽3.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有灰色沁。立雕钱形纽,圆形,外缘雕琢六道环绕凸纹,中部有方孔,外套浅浮雕方形凸线。印体呈台梯形,层面之间由弧度联系,构思巧妙、造型古朴。底部刻篆书白文“大欢喜”。

花形玉洗

明代

长15.5、宽4.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色浸蚀绺纹。形似大碗,花瓣形口,圈形足。外壁下部细琢海水纹,浪花涌动,上部为舒展的花瓣。口沿下两侧浮雕云蝠及宝相花,云蝠口衔花蕊。洗内壁琢三层纹饰,以同向旋转的海水纹簇拥在一起,中心为浮雕的团寿,寓意福寿绵延。

花形玉洗

明代

高6、口径6~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褐色斑。洗呈花形,外有凸雕的花叶、茎,以凸雕的枝蔓作洗柄,整体造型设计巧妙。

花形玉洗

明代

高7.5、长17.5、宽12.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杯为圆形,口为八瓣莲花形,内壁亦雕有隐起莲瓣,杯内底部雕一凸起花蕊纹,杯外壁镂雕鹭鸶纹、荷花纹与莲瓣纹,花卉纹缠绕于杯外壁四周及底部。枝叶花卉缠绕相连,杯一侧枝叶纹雕刻稍少,露出杯口,杯底部镂空花卉纹为杯足。杯外侧雕三只鹭鸶纹,姿态各异,有的呈站立状、有的呈飞翔状。杯外侧饰三朵盛开的花朵纹,雕三层花瓣。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梅花纹玉洗

明代中期

高3.5、口径6.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花瓣口,敛口,弧壁,圜底。身绕以花枝,以两朵梅花瓣为耳。

莲花纹玉洗

明代晚期

高3.8、长10.6、宽7.2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微有沁色。洗为桃形,外壁雕琢隐起的荷花、蝴蝶,叶梗为柄,翻卷的枝叶为器。

莲花形玉洗

明代

高6.8、长19.8、宽11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洗作花叶形,左侧雕一菊花形砚滴,小口,腹外琢一盛开的菊花,盖为乍放的花蕾。右侧为莲花洗,四瓣形花口,浅腹,底中央圆形凸起花蕊。菊叶与茎叶缠绕伸展至器底,以为洗足。构思独特,造型别致。

荔枝形玉洗

明代

高5.5、口径10.5~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润。半边荔枝形,敛口,前有流,弧壁,后端宽,以镂空荔枝为把柄并托底,圜底。

桃形玉洗

明代

高3.4、口径6.8~5.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桃形,椭圆形口,侈口,方唇,弧壁,圜底。壁和底雕桃叶、小桃为托和柄。

桃形玉洗

明代晚期

高3.5、长10.2、宽10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洗为桃形,内空可贮水,腹外环绕镂雕翻卷的枝叶,部分枝叶缠绕于杯身作器足,洗外缘雕琢一桃花。

龙柄桃形玉洗

明代

长16.8、宽10.2、高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青白玉。洗为蟠桃形,琢制得极薄,且有浮雕桃花,镂雕一龙为柄,并与桃枝缠绕,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寓意吉祥。

桃形玉洗

明代晚期

高5.4、长13.1、宽7.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洗为桃形,洗身凸雕折技花卉。柄为镂雕花枝叶形,枝叶缠绕伸展过洗底,底中部凸雕桃花为器足。

桃形玉洗

明代

高5.9、长15.2、宽9.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呈不规则的桃状,敛口,腹和底部浮雕枝梗桃叶及蝙蝠两只,整体呈折枝桃形,象征“福寿”之意。

桃形玉洗

明代

高4.95、长11.6、宽8.4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器体呈剖开的半个桃形,外壁透雕攀附的螭虎和桃枝、桃叶,作为器柄及装饰。器外透雕的螭虎和桃枝,刀工粗率,显示出明代玉器做工的风格特征。

瓜形玉洗

明代

高3.5、长12、宽6.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色,有绺纹及褐色瑕。洗为纵向剖开的瓜壳状。胎较厚,外壁镂雕蔓卷的瓜藤及花朵,形成洗柄。下浮雕一花形瓜叶为底座。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6.36、长11.5、宽11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夹杂黑斑,有大面积深黄色玉皮。荷叶隆起形成洗身,敛口鼓腹,洗外两侧在小荷叶映衬下各雕荷花一朵,含苞欲放,外壁缠饰水草,荷叶脉络清晰,底部以丝绦束着荷梗,承托器身。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4、长12、口径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褐色沁。镂雕荷叶状,口沿内卷,内壁阴线勾饰荷叶纹,内空可贮水,荷茎柄,底部为浮雕多枝荷叶,托于水洗,阴线勾饰荷叶纹。做工精巧,造型别致。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4长、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淡青色,表面有黄色玉皮。整器为翻卷荷叶造型。口微敛,深腹,内壁光素。外壁透雕螭龙和莲蓬。螭龙呈S形,头探至沿口,往内张望。莲蓬茎杆卷曲,莲子凸起,侧面雕一小蟹。外部及底浅浮雕荷叶的茎及叶脉。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有趣。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6.8、长11.2、宽6.2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白色,微有褐色沁。椭圆形口,腹外壁镂雕花叶缠绕洗身,花蕾点缀其上。洗两侧镂孔较大,可做洗柄。底部有镂空的枝叶为足。此器雕镂精巧,立意独特。

荷叶形玉洗

明代

高6.3、最长16.1、最宽1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质地较粗,为一带皮籽料圆雕而成。洗为荷叶形,荷叶根茎绕于底部并附于器边为把手。器壁外附两只螭虎,螭平头,卷耳,额头宽大,卷云花尾,以阴刻线琢出中间一根主脊,两侧为一字纹,具有典型明代玉螭特征。

葫芦形玉洗

明代

高1.9、最长8、最宽4.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圆雕剖开的半个葫芦,大小葫芦膛中空,可做水丞,内部有孔通透,中间浅浮雕一“寿”字。葫芦四周镂空透雕灵芝如意,并以相互缠绕的枝梗作托。整器小巧可爱,可玩可赏。

灵芝形玉洗

明代

高3、长9.7、宽6.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温润。此洗造型为一随形折枝灵芝,以枝干为把。腹外壁及洗底枝蔓缠绕。沿饰一螭,螭长发弯曲后扬,猫形脸,叶形卷耳,长卷眉,水滴形眼。螭身健壮,尾分两歧。洗壁薄,构思巧妙,工艺细腻,抛光明亮。

梅花纹玉洗

明代

高3.8、长11、宽8.5、口径6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体矮圆,口沿内敛,一侧有流。内底微鼓,中心有以三条阴刻弧线构成的三角纹,周围以偏斜刀碾琢四个花瓣。口周围有梅花六朵,花瓣舒展,其中心有网状花蕊,含苞待放着的化瓣卷曲自如。花枝镂空雕琢,沿洗身由底向上延伸,既装饰了杯身,又起到了座和柄的作用。这件玉洗以梅花为题材,构思巧妙,整体布局合理,花枝搭配和谐,为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

人物纹玉洗

明代

高4.5、长15.8、宽7.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糖色。整器以莲瓣形为洗,莲荷柄束为一把,蜿蜒勾转为洗把及底足。洗中坐一书生,正展书观看。洗外浮雕荷花、荷叶、慈姑叶、水草等。整器造型新颖别致,人物、花卉栩栩如生。

三螭纹玉洗

明代

高4.65、长12.5、腹径7.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椭圆形,花口,平唇。外壁攀附三螭。平底,下有四个弧形矮足。整器造型规整,雕工精细。

螭耳玉洗

明代

高3.1、长12.2、宽6.4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椭圆形洗,浅壁。器侧雕一螭为耳,螭尾分两歧,螭首靠于口沿之上,姿态生动。

云龙纹玉洗

明代

高5.4、长12、宽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口部内敛,深腹,丰肩,肩下渐收,矮圈足。内壁光素,外壁上下各刻弦纹一条,弦纹间阴刻云龙,双龙回首相望,穿行于云中。其腹部两侧各有一虎头鋬,凸口瞠目,被毛卷曲。底部小篆“子孙保用”款。

螭纹玉洗

明代

高8.8、口径8.5、底径7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和田青白玉质。直口,深腹,口沿接近三角状,随形波曲,腹壁向下稍内收,平底,器物两侧趴伏螭虎为耳,螭虎口衔杯沿,作欲饮状。外壁遍部深黄、白色玉皮,并雕满灵芝梅花。做工时代风格鲜明,造型古朴典雅,构思巧妙。

花果形玉洗

明代

高5.5、最长21、最宽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喇叭花与一果做成水洗状相连,两边及底部以镂空透雕的灵芝及根茎装饰,灵芝多件,相互缠绕。此器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兼具实用及欣赏功能。

翔凤衔桃纹玉洗

明代

长11.3、宽17.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晶莹柔润。圆雕兼浮雕翩然翔凤,口衔折枝鲜桃,由凤头及其尾翼自然围成近椭圆形洗池,洗底部雕刻舒展的羽翼和丰尾。造型优美,线条流丽,构思玄妙精巧。

螭纹玛瑙洗

明代

高4.5、口径8.5、长9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橘黄色玛瑙质,半透明。依材成型。外壁浅雕双螭和卷云纹,螭首探向器口,身体爬行攀附于口缘上。构思巧妙,雕工细腻精巧。

荷叶形玉水丞

明代

高6.5、长13.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微带皮色。整体以一向上卷起的荷叶作水丞,叶边微卷,叶脉清晰。水丞外凸雕三枝荷莲,一枝含苞待放、一枝渐欲盛开、一枝已经开过结出莲蓬,三枝花的花茎在水丞的一侧束结在一起。配一鹅首银匙,仿佛鹅游戏于荷花之间,显得意趣盎然,工艺古朴自然,极富自然之美。

螭纹带勺玉水丞

明代

水丞:最长8.8、最宽8、高4.2厘米

勺:最长9.4、最宽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为一带皮籽料雕琢而成。器壁外浅浮雕云纹,一高浮雕螭龙穿梭其间并盘于口沿。另一螭虎扭曲转体,矫健有力,透空镂雕作为把手。所附玉勺一件,玉质白色,螺旋纹柄,如意云头形首。清宫旧藏水丞中,常附以精致的小勺,工艺均精巧细致,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是件小小的艺术品。

玉兰花形玛瑙水丞

明代

长9.4、宽5.4、厚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黄色玛瑙质。整体雕琢玉兰花造型,花瓣自然;两侧琢出微突的叶子,略衬枝叶;花茎突出。玉兰花体中间上部开一小孔。此件玛瑙质地通透,颜色纯正。

螭纹玉水丞

明代

高8.2、口径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椭圆形,唇口,丰肩,鼓腹。表面高浮雕五只蟠螭,其中四螭头上尾下呈爬行状攀附于器壁,细长尾向下弯曲形成杯底部;另一只螭头左尾右呈横向爬行。五螭间雕有团状云纹,相互勾连不断。

壶式玉水丞

明代

口径1.6、通长7、通高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底部玉中带有白斑。壶身圆形,缺盖,通体在双阴线构成的锦纹地上再浅浮雕荔枝纹,三乳足,平底。壶把手为龙形,流亦做成螭龙形,螭龙张口,深眼,大耳,圆弧线腮,额上有“二”字纹,龙口中有小洞与内膛通透。此器造型美观,集砚滴、水丞于一身,为文房中精品之作。诚肃殿旧藏。

八卦纹玉水丞

明代

最宽4.7、连柱盖通高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水丞呈八角方柱形,顶面、器底与器身为黏合而成。器身上下雕琢回首夔龙纹,中间雕琢八卦纹。水丞顶面阴刻大、小两子母螭龙,互相对视。中孔附注管,管盖上一贯通孔,四周以单阴线的蔓草卷云叶纹装饰。器底部刻篆书款“水中丞”。此水丞因有滴管,用作砚滴更为方便,一器两用,这是文房用具中常见的形式。

辟邪形玉砚滴

明代

最长15、最宽9.5、最高8.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圆雕一辟邪,上带注管。辟邪扭头匍匐前行,大鼻,大口,口中一圆孔直通腹膛内,眉粗大,上弯,角较细,饱满的小卷耳。胡须及头发均分到两边,四爪厚实,三足趾,绞丝尾左右分叉。腿部有卷毛纹,身披飞翼,应为传说中的辟邪。盖为柱形管,中空,并有一小细孔通透,注管上部盘旋一腾空而起的螭龙,独角,元宝形耳,身躯扭动,比之主体辟邪多了些许灵动。这件辟邪砚滴,体态庞大,分量较重,亦可做镇纸,可谓一器两用。

松树纹玉笔筒

明代

高9、直径4.7~5.6、壁厚0.6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斑。用籽料随形琢空而成,上大下小。外形呈松树一段,再在上浅浮雕树杆及枝叶,利用局部玉色雕出树皮,设计巧妙,为古代文房用器。

荷叶形玉笔舔

明代

长16.6、宽11.3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器呈凹卷荷叶形,浅腹,叶边缘起伏,器两面阴刻纤细的荷叶叶脉纹。

辟邪纹玉镇纸

明代

长21.8、宽1.9、高3.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少许黑点。圆雕一辟邪俯身于长条形镇尺之上。辟邪独角,圆眼,灵芝耳,眉头以细阴线刻“二”字纹。镇尺两侧面为几何回纹,两端雕琢灵芝云纹,上面在辟邪左右则对称雕琢两枝梅花。镇纸,又称压尺,主要压放于书写、绘画用纸、绢帛等的边缘,以保持纸帛的平整、舒展,也可于阅读时压书而用。故宫懋勤殿旧藏。

松鹿同春玉臂搁

明代

最长14.2、最宽6.2、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臂搁呈随形书卷状。正面高浮雕梅花鹿站立于山石之上,鹿回头,菱形眼,身上有米字形花纹,前蹄抬起。鹿旁浮雕一棵老松。背面浅浮雕梅花、荸荠及冰裂纹,并高浮雕“桐椿”长方印。此器有“松鹿同春”之意,因松为四季常青,长生不老的象征,鹿与“禄”谐音,桐椿与“同春”谐音,寓意吉祥、长寿、功名厚禄。

双龙戏珠纹玉墨床

明代

长7.2、宽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红木座上嵌一长方形双龙戏珠纹玉板,玉质白色。玉板镂空,勾连云纹地,上透雕双龙戏珠,左降龙,右升龙,中间一火珠,下有山纹。龙双角,张口,四爪,以阴刻线刻划龙鳞,龙尾较短。此物龙之造型及雕刻技法均有明代风格,当原为明代玉带板,后被配上木座改为墨床使用。承乾宫旧藏。

梅花纹玉砚

明代

高1.3、宽5.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砚体、水池、墨池均呈椭圆形,浮雕一枝梅花环拥水池,可以想见清水注入后,如一轮明月与梅花相互映衬,便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配有紫檀砚盒,盒盖上嵌有夔龙纹玉嵌件。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深得文人喜爱,但玉石因质地坚硬,不利发墨,玉砚也就作为文玩更多地承载了文人的雅趣。

螭纹玉墨盒

明代

高4.7、宽7.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灰白色,细密坚实,有牛毛纹沁。花瓣形,椭圆状,盒面外缘为一圈平面窄边,内浅浮雕压地隐起双螭。螭首对视,躯体弯曲,四肢有力,尾分叉外卷。阴线勾饰螭纹。四花瓣外框为弧形,盒体分为盒身与盒盖,形状一致。底有四浅足。造型规整,古雅厚实。

龙纹玉璧

清代

直径5.5、厚0.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玉璧以减地法将四条相互缠绕的龙隐起;龙纹以剪纸样式出现。玉璧双面工,图案一致。此类玉璧古时多以用作佩饰,寓意广游天下,交结四方。

螭纹玉璧

清代

直径11.5、厚0.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玉璧上以浅浮雕手法将两条卷尾螭龙置于其中;螭龙狗耳、单卷角,角长而紧贴颈,角中以阴刻线砣出丰字纹;四肢、爪肥而有力;从肩起有一阴刻脊线,腰有“二”字纹,在尾中间刻一阴刻线。

九螭纹玉璧

清代

直径20、孔径7.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略有褐色沁。璧体厚重,两面共浮雕九螭,姿态各异,其中一螭穿璧孔。

螭纹玉璧

清代

直径5.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灰色,细腻如凝脂。玉璧正面浮雕一螭,呈爬行状。身躯细长,盘曲呈环形,口衔仙草。玉璧背面内边缘出棱,外边缘沿轮廓勾勒出一条阴线槽,璧面饰乳钉纹。

螭衔灵芝纹玉璧

清代

直径5.4、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略有少许皮色,温润。玉璧一面浮雕一口衔灵芝、盘绕爬行的螭,另一面以减地手法琢出四组云纹和边线,间饰网格纹。螭圆头圆脑,长角贴于脑后,颈上一缕长发披肩,前肢的肩部和后肢的臀部稍显肥厚。身躯修长,体态圆润,琢磨细致,比例合度,工艺精湛,极富装饰性。

螭纹玉璧

清代

直径6.7、厚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玉璧孔、璧边均有凸缘,璧面浮雕两条首尾相交的螭龙,龙侧身回首,龙口大张,上唇向外翻卷;龙前肢伸展,小臂内勾;尾部分歧,其中一尾与另一条龙的龙臂相交。通体以细阴线表现眼、爪、麟等细部特征。

螭纹出廓玉璧

清代

高24.4、璧直径22、厚0.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烤色。此出廓璧用料较大,形制、纹饰为仿古制品;玉璧双面工,玉壁与出廓部分均以镂空手法制作螭龙纹。璧分为三个区间,外区间、中区间以减地手法制作;外区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篆书“延年”文字作图案,中区间以螭龙作图案。出廓文字璧,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所知,最早在汉代出现。

卷草纹玉璧

清代

直径6.3、孔径1.9、厚0.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的周边透雕卷草纹,孔缘雕8个圆圈纹

推荐阅读:

中国传世玉器(清代篇)

中国传世玉器(明代篇一)

中国传世玉器(明代篇二)

金沙古玉:文明的辉煌远古的神秘

如果喜欢







































治好白癜风费用
北京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zlyy/7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