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资讯如何判断玻璃体黄斑牵拉手术的
编者按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后脱离(PVD)。玻璃体在黄斑处与视网膜粘连紧密,不完全后脱离时,形成玻璃体黄斑牵拉(VMT),持续的牵拉造成黄斑形态改变,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变形等症状。有研究显示:在长期随访中,约11%-32%的VMT患者出现症状自发缓解,但也有一些患者的VMT持续不缓解,发展为黄斑水肿、中心凹网膜脱离、黄斑孔、黄斑萎缩,严重影响视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VMT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观察、玻璃体注气体诱导PVD、玻切手术、玻璃体注射纤溶酶。鉴于纤溶酶的昂贵,注气术远期效果有待研究,玻切手术仍是当前公认有效的主流治疗方式。
既然是以手术为主,怎样判断预后呢?
为了分析影响VMT手术的预后因素,来医院的医生做了一组回顾性的研究。选取-年间,眼科诊断为持续性VMT,有视物模糊变形症状,黄斑扭曲变形,黄斑水肿,上皮增厚,中心凹脱离,并且行玻切手术治疗的22眼(22例患者),15男,7女,平均年龄73±12岁。从症状出现到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0个月(1-36个月),平均随访25.4个月(6-68个月)。手术前后检查项目:Snellen视力表的最好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彩色眼底照,间接检眼镜,OCT扫描并测量中心黄斑厚度(CMT)。
下表为入组患者情况总览
分组标准:根据术前OCT的形态分为2组,G1组:局灶型牵拉,牵拉粘连处底部直径≤μm。G2组:广泛型粘连,粘连底部直径μm。
图A为入选局灶牵拉G1组的OCT影像,图B为广泛粘连G2组影像
手术步骤:
23G玻切,TA注射,切除中心、前部、后部粘连的玻璃体,镊子剥除玻璃体后皮质或黄斑前膜,吲哚菁绿染色后术者自行决定是否剥除内界膜和剥膜范围,若剥膜后网膜皱折填充SF6.
入组患者手术效果怎样呢?
上表显示:术前平均BCVA0.73±0.40(20/),术后0.49±0.42(20/62),术前平均CMT(μm)±,术后±69。P均0.01。21眼(95.5%)术后视力好转,17眼(77%)Snellen视力表提升2行,9眼3行。有20眼(91%)黄斑水肿缓解,12眼(55%)中心凹形态恢复,未恢复的病例中有5眼(23%)。出现板层孔,4眼(18%)黄斑萎缩薄变。总体来讲,手术还是能有效提高视力,降低黄斑厚度的。
上图为一名77患者术前及术后4年间的随访OCT影像
两组的手术效果有异吗?有!影响因素是什么?
组间比较和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术后的影响。
术前视力G1G2,术后视力改善G1G2(2.7行vs.0.8行)。但是,明明G2组的术后CMT下降程度更大,为什么视力改善小于G1呢?
研究者推测:不同形态的VMT在PVD过程中对黄斑产生不同损伤,G2组的牵拉影响区域大,对网膜损伤也就大,出现黄斑萎缩薄变的病例更多,即使在被牵拉网膜形态恢复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更小。这就解释了虽然G2术后CMT下降程度更大,但其广泛粘连的VMT形态造成的损伤大,所以手术预后不如G1。
剥膜(ILM)病例与未剥膜病例术后视力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表明VMT是由玻璃体在前后方向的牵拉形成的,而不是切线方向的牵拉。
术前病程越长,术后视力越差,每多1个月病程,术后视力下降0.2行,推测原因:长期牵拉造成不可逆的视网膜功能丧失,解除牵拉后也无法恢复。
年龄每增大1岁,视力预后下降0.08行,研究者推测其原因在于:年龄越大,感光细胞迁移和重塑越慢也越困难。
小结
大部分VMT患者术后网膜结构和视力均有好转,OCT显示局灶型的VMT,更短症状持续时间,低年龄都是良好预后的因素。并且研究者建议:更早行手术治疗会取得较好的预后。
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cs/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