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气切患儿快速康复并成功拔管

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工作中常被视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星,它通过切开颈段气管并置入金属或塑料导管,从而建立起新的呼吸通道。这种手术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还能清理呼吸道并确保呼吸畅通。因此,它被誉为拯救患儿生命的不可或缺的“法宝”。随着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并进入康复阶段,为预防进一步并发症,及时评估并创造条件进行早期拔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专科护士扮演着人工气道主要维护者的角色,而康复治疗师则肩负着确保患儿能够安全、及时拔管的重任。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进行拔管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拔管时机不宜过早

通常建议在气管切开术后等待至少5天,以避免引发纵膈气肿等并发症。在拔管前,应先进行堵管试验,确保堵管成功后方可进行拔管操作。堵管时,栓子的大小要适中,且固定要牢固,以防止咳出或吸入气管导致异物事故。在堵管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于2岁及以上的患儿,可以考虑一次性堵管,并观察24至48小时,若无异常即可拔管。而对于2岁以下的小儿,则建议分次堵管,先堵住二分之一,观察24小时后再全堵管,再经过24至28小时的观察,确认无异常后才能拔管。

拔管通常选择在上午进行,拔管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同时,需准备好气管切开包、同型号气管套管等急救物品,以防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拔管后,伤口无需缝合,只需用凡士林纱条(其油性物质具有更好的密闭性)堵塞瘘口,再覆盖无菌纱布,并每日更换一次药物。这种方法相比传统的蝶形胶布牵拉,更能促进组织生长和瘘口愈合。

此外,拔管分为计划性拔管和非计划性拔管两种情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拔管方式。

拔管指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上呼吸道梗阻因素已解除在喉梗阻等上呼吸道梗阻的病因得到清除后,可考虑进行拔管。但拔管后,必须持续观察患儿是否再次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的症状,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常是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原因之一。

二.气道保护反应已恢复气道保护性反射的恢复顺序为咽、喉、气管及隆突。因此,判断气道保护性反射是否恢复,主要观察咽反射的恢复情况。在带管状态下,若患儿存在吞咽反射,则通常表明喉、气管及隆突反射也已恢复,此时拔管是安全的。

三.已撤离呼吸机若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机械通气,且患儿意识已清醒,在撤离呼吸机后,可考虑拔出人工气道。此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肺部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晰且对称;吞咽反射存在且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患儿能够自主呼吸并自行咳嗽排出痰液;血气分析结果正常;以及经球囊放气试验确认无喉头水肿现象。为了更早地达到拔管指征,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训练措施呢?气管套管留置时间越长,其可能引发的合并症就越多,拔管失败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然而,康复医学在危重症疾病的早期介入治疗中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康复治疗师会指导患儿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肺活量提升训练以及气道廓清能力训练,包括有效咳嗽和咳痰的技巧。同时,通过使用说话瓣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从而帮助患儿树立信心,为拔管做好充分准备。

0拔管前的呼吸训练

对于气管切开后的患儿,他们往往习惯于胸式呼吸或通过气管切口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模式在拔管初期会因为模式的改变而不适应,从而增加了拔管的难度。因此,在早期进行呼吸训练变得尤为重要,旨在增强吸气肌的力量,提升肺活量,并重新建立上气道的通气模式,即恢复经口鼻的自然呼吸。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两种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

腹式呼吸训练:患儿采取仰卧姿势,一手置于前胸,另一手置于腹部。在吸气时,腹部应尽量挺起;而在呼气时,腹壁则向内收缩,力求使腹部的活动度达到最大。呼吸过程中,应保持深吸缓呼的节奏,吸气通过鼻孔,呼气则通过口部,呼气时口唇需缩拢,如同吹口哨一般。此训练建议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持续0至20分钟。

肺活量提升训练:患儿需闭口经鼻吸气,随后通过缩唇,像吹口哨般缓慢呼气。吹棉丝、纸巾或蜡烛,以及吹口哨等都是有效的训练方式。具体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每组进行5至0次,每天完成两组训练。

0气道廓清能力训练

有效咳嗽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如痰液)排出、改善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振动肺部,患儿在咳嗽时能够解决肺深部痰液的排出问题,从而增加肺通气量,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0漏气试验

在气囊放气的初期,即可开始进行漏气说话试验。这一试验旨在评估上呼吸道的完整性以及气管插管与气管之间的空间。其中,手指堵管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手指轻轻堵住气管插管的开口,如果感觉有负压产生,那可能意味着插管与气管间的空间较小,此时可以考虑更换小一号的插管。若患者能够忍受漏气说话或手指堵管的不适,那么他们便可以开始尝试使用说话瓣膜。

0戴说话瓣膜

说话瓣膜是一种特殊装置,它能够在吸气时开放,而在呼气时自动关闭,从而允许气流在特定方向上通过。初次使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状况以及他们的主观感受。起初,患者可能需要在日间间歇性地佩戴,随后逐渐过渡到日间持续佩戴。在佩戴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血氧降低、面色或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紧急症状,应教会患者或其照顾者如何迅速拔除说话瓣膜以确保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ys/14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