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空间正义rdquo视
建筑设计在这个时代变得有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总是面临着问题无解的局面,因为多快好省的策略似乎应答了任务书所提出的问题,但这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方法既看不到“问题的问题”,又看不到“问题的问题”背后的真相。以“城市更新”为例,这是城市化进程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掘的必然之路,也是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当前城市工作的行动方向。一夜之间,我们事务所接到的所有项目似乎都与“城市更新”沾边,而且一些项目的立项也是借助了“城市更新”的名头。然而,不探究“城市更新”的实质性问题,就很难认定工作的定位和路径。
“城市更新”是城市在时间轴上的动态事件,在具体操作中有两个概念模糊、立场对立的“时间”:一是历史,一是时代。关于二者的辩证关系,我比较认同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城市更新”其实是道智商题:如何在埋葬历史的同时传递历史。这两个动作的时态都是不明显的现在进行时,所以介入了太多的关于当下价值和价值观博弈的内容。既然有价值,就有价值的受益对象,这也是秉承“空间正义”理念的设计师在利用“城市更新”机会来重塑城市文化景观时所要设问的。
首先,要问“谁的城市更新?”城市文化景观再生并不是在经历了简单、粗暴的城市化后的一个文艺复兴,而是解决当下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的新战场。“城市更新”需要资本的驱动,从资本的生产机制上讲,它并不能“去地产化”;“城市更新”的资产主体又往往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从权力的运营机制上讲,它也不能“去政治化”。这是建筑师天真无邪地面临城市文化景观课题时的两难问题。
其次,要问“为谁的城市更新?”当今,从马克思发现的商品的二重性中看,交换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当下针对要服务的消费客体,交换价值越来越被拟像化,使物质生产转向“景观生产”。半个世纪前,居伊·德波(GuyDebord)预言了社会生活会成为景观无限积累的“景观社会”,当时中国还处于物质短缺时代。在那代人还处于老龄化阶段时,年轻一代已经实现了“景观社会”。网红打卡现在成了任务书的强条,因为任务书是为了生产商品而制定的。由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元素有天然的符号性,所以它成了空间再生产中的抢手货,因为可以塑造一种被编码的“真实”。如果说空间生产的对象还是产品的话(如当房子已经是用来“炒”的时候,开发商还是很有良心地研发户型),那么在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用拟像和仿真定义的“消费社会”时代,空间再生产的对象是生产本身,它不仅是让人类不停息地生产,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更是用几何级数来消耗人类。“城市更新”往往打着发展文化的幌子,过度消费了历史与文化。
利用历史遗产来重塑城市文化景观时,建筑师要有对这两个问题的自觉性,使“空间正义”在场。工业遗产是一种可增值的资源,但使用不当就会成为经济剥削和文化统治的工具,加大空间的不公平性(图1)。1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航拍图
2习题华润置地在沈阳大东区开发的“时代之城”项目,一期场地位于沈阳东站南侧,原属于沈阳储运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该公司从年开始在此建设仓库群,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为主,俗称“东贸库”。按照主持该历史片区保护规划的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的价值评定:“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仓储物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建筑技术与艺术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仓储建筑的典型特征;其铁路与公路两种物流运输方式,在仓储建筑及仓储园区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图2)。
2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卫星图
国内贸易部于年授予东贸库“中华老字号”称号。“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年沈阳市第一次历史建筑普查名录。年末,“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年初,为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经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其余用地作为地产开发用途,并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再利用作为土地出让条件。
如何把这些先天给予的仓库和铁路线与后天生成的新住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关于“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zz/1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