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族为何改名叫壮族,原来有这样一件有趣的

壮族,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人口众多,拥有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比如历史悠久的山歌和壮戏。壮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壮族,以及壮族名称的来源。

壮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考古发现,在今天的柳州市东南16公里处的柳江县通天岩洞穴内发现了古人类遗骸,考古专家起名为柳江人。

除此之外,在壮族先民居住的广西柳江、来宾等地发现了大量原始人类文化的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也可以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广西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经古人类学家鉴定,柳江人的年代为5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是代表中国和东亚地区新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被公认为是壮族的祖先。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壮族地区也产生了氏族酋长,每个氏族由酋长来管理本氏族的事物,直至新中国成立,一些偏远山区的壮族也还在实行类似原始社会的氏族酋长制度,称为寨老制,寨老在壮语中为波板,译为村寨之父,负责解决这个村寨的事务争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原始氏族社会的形态不断被更新,壮族地区的先民们也开始进入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

壮族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我国古代越人包括了许多的支系,所以又称为百越,壮族先民就属于百越民族的一支。在《吕氏春秋·恃君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在《汉书·地理志》中注解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代以前,在长江以南广泛分布着越人,分布在广西等地区的越人被称为西瓯、骆越等支系。在历史上,骆等是中国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称,瓯、越,又称西瓯、骆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中原地区的商、周王朝就已经和西瓯人、骆越人有所交流。在《逸周书·王会篇》中有关于南方各族的记载,其中写道: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一段记载中的瓯、桂国、损子、产里都是指当时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古越人,其中的瓯也就是西瓯。

春秋战国时期,远离中原地区的西瓯人、骆越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主要还是部落。随着社会的发展,西瓯人开始有瓯君,骆越人则出现了骆王、骆侯、骆将之类的大小首领。各个部落开始形成联盟,不断发展强大。当时岭南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百越族群的三个分支,分别为西瓯、骆越和南越。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西瓯部落的实力已经可以和秦军抗衡。秦始皇进军岭南,企图统一岭南地区,西瓯君长译吁宋的率领他的部属,与秦军相对峙。西瓯君死后,在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始皇终于击败了西瓯部族的顽强抵抗,统一岭南。自此之后,岭南地区的越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秦始皇开始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治理,强制命令迁移大批汉族劳动人民来岭南与越杂处。汉民族在岭南地区生根发芽,他们大力传播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使瓯、骆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两代,部分居住在平原地区和交通要道的瓯、骆人逐步与汉族融合,而另一部分居住在边远地区和迁入山区居住的瓯骆人,依然保持其传统。这部分瓯骆人后来逐步发展为壮族等少数民族。

自东汉以后,西瓯和骆越的名称逐渐在文献史籍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浒、俚僚、僚人、僮人等不同的族称。在以往西瓯人、骆越人活动的地区,首先出现的是乌浒人。《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汉灵帝建宁三年(年),郁林(今广西玉林)太守谷永曾招降十多万乌浒人。俚人之名见于东汉时期,建武十二年(36年),汉王朝封九真徼外的里人首领张游为归汉里居。在《南州异物志》记载:理在广州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今广东阳江一带)五郡皆有之,地方数千里。当时,俚和里是相通的。唐代李贤为《后汉书》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宋元时期,原来的乌浒人和俚人已经被统称为僚或蛮。分布在今天广西地区的僚人在这时被称为僮,钦州地区和左江地区的僚人被称为土人,其他地区的僚人仍被称为僚或蛮。

到了明代,大部分的僚人或蛮人都取僮作为自己的族称,僮的称谓已为大多数地区的僚人或蛮人所采用。在当时,有很多文献上是将僮和苗、瑶、侗族等民族的用字,写成犬旁,这是由于统治者对于民族观念的落后。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汉人大量进入岭南地区,各地的壮族人民为了使自己与后来的汉人相区别,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出现了以布为语源的很多自称。在壮语中布是人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将岭南各地布壮、布曼、布侬、布饶等不同的称呼,一直到年才统称为僮(Zhuang)族,后来又改僮为壮。

改名的原因是僮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很容易读错。特别是它还有个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

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建议将僮族的僮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变大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

至此,壮族的名称就被确定下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ys/131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