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吻兽为什么故宫的金銮殿上有十只吻兽
吻兽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的饰件,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兽仙人,一般被安放在屋顶的正脊,垂脊和岔脊上。其作用在于对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木质构建施加压力使其紧密结合。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吻兽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在原本加固建筑的使用价值之外,增添了装饰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各吻兽形象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故宫·太和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中最大的一个殿。作为代表皇家至高无上威仪的建筑场所,它是皇帝向天下发布诏令以及举行登基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帝王就在此举行登基大典、节日庆典等重大活动。
吻兽在古代,建筑物上的吻兽数目必须为单数,一般的古建筑的最高级使用的吻兽数目也就是九个。但是故宫太和殿,作为中国古代皇家的经典建筑,其地位自然最高,所以才会使用十个吻兽。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独一无二。
“骑凤仙人”照片据《大清会典》里记载,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据说这位仙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在一次战争中,他被敌军追到大河边马上走投无路了,这时候突然飞过来一只大鸟,齐国国君得以骑着大鸟脱离险境。在屋脊上第一个出现骑凤仙人就是寓意着逢凶化吉。
“骑凤仙人”之后就是著名的十只脊兽了,它们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对于这十样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来历”:
十只吻兽的名字“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龙同时具有携水镇火之意。
“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作为垂脊上的装饰物,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另外,狮子是百兽之王,把狮子排在后面寓意是勇猛威严,群兽慑服。
“天马”和“海马”,一个上天,一个下海,象征着皇权通天入海,畅达四方,还有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含义。
“狻猊”:形似狮子,但是是龙生九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据说狻猊能食虎豹,性好香火,所以在寺庙香炉等上面常见狻猊的形象,放狻猊的形象在屋顶更多的是取其能吞火的含义。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獬豸”:据《异物志》中载:“獬豸,見人斗则鈾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象征公正无私你,又有压邪之意。
“斗牛”: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里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丽作云雾。”它与龙之别,据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解释:“有角曰龙,无角曰虬。”总之,古时将它亦看作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它在殿脊上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独一无二的“行什”“行什”:在全国古建筑上都独一无二。行什得名据说就是因为它排行第十,所以叫行什。它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前面九种脊兽,而是人身猴面鹰喙,两颗獠牙外露,背生双翼,手有十指,持金刚宝杵,脚步却为四趾,造型似凤似鹰,非常奇特。行什的出现,大概是在清代,在记载明朝宫殿规制的一些文献中,难以找到关于行什的描写,而在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八百七十六·公布·物材·琉璃对象价值》中关于脊瓦琉璃饰件的规定排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里明确地出现了行什,而且规定它排名第十。
关于行什的原型,有专家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个是雷震子说。
这种说法里提到了民间传说的雷震子形象非常类似于行什,都是背生双翼,人身猴面鹰喙,而且雷震子更是掌握着雷电,是雷部众神之一,大家知道雷电是古代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修建一个专门的雷神用于避灾防雷也是说得过去的。
第二个说法是羽人说,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羽人的传说,而且讲究长生不老、成仙成道也是历朝帝王梦寐以求的,而且在宋代的建筑上,就有和仙人类似的嫔伽形象,行什背身双翅,脚掌为凤爪,也极可能是羽化登仙的仙人象征。
还有第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行什极有可能是佛教中所说的四大神猴之一的六耳猕猴,因为六耳猕猴的主要功能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这也符合太和殿(金銮殿)的政治需要。
您认为故宫太和殿上的这位神兽“行什”是什么来头呢?欢迎私信。
光影中的“吻兽”转载请注明:http://www.loqky.com/wazz/13147.html